夜经济包括饮食、观光旅游、购物、娱乐、体育健身、阅读学习、艺术欣赏等多元形态。发展多元化的夜经济,还须在供给端更多发力
逛夜市吃小吃、泡24小时书店、听深夜话剧、看跨年演唱会……如今,人们的夜间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夜经济热度持续上升,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夜经济。比如北京出台“夜间13条”,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天津提出打造“夜津城”;西安提出构建夜游经济等等。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对夜经济的理解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发展夜经济,无非就是“吃、喝、买”,建设“夜宵一条街”“夜市一条街”等简单形式。这些认识制约着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难以适应人们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健康养生和精神文化消费。在夜里,比起吃喝,他们更愿意去参加健身、欣赏艺术活动等。需求变了,供给也应随之而变。可见,夜经济不只是简单的“吃喝买”,而是包括了饮食、观光旅游、购物、娱乐、体育健身、阅读学习、艺术欣赏等多元形态。发展多元化的夜经济,还须在供给端更多发力。
发展多元化的夜经济,需要做好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在做城市规划时,应更加注重夜经济的多元化,促进各种业态的合理布局,以便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可以依托酒吧、商场规划夜间购物餐饮集聚商圈;依托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画廊、图书馆等规划夜经济的文化消费区;依托湖滨、河流、海滨等开发大型夜游观光区;依托体育馆、健身房等场所发展夜间健身产业等。
发展多元化的夜经济,还需要做好配套服务。一方面,城市的建筑和灯光设计应更多考虑市民的夜间外出活动。公园、河湖岸、小区健身房等场所应该做好照明、标识和监控,既方便市民夜间活动,也能确保夜间人身安全。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公园等公共文体设施的开放时间,延长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的运营时间,加开夜班车等,让夜间消费的人们出得了门、回得了家。
发展多元化的夜经济,归根到底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们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千篇一律的产品自然难以满足需求,做出特色才是成功。商家可以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出优质的产品。比如,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浙江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优秀的文化演艺项目在夜间表演,融合了绚丽多彩的灯光艺术,让消费者在夜游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夜经济的市场潜力将越来越大。丰富多彩的夜经济不仅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一张美丽的名片,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期待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动各项消费活动、服务功能向夜间延伸,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