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桥加工区,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前来面试的年轻人接踵而至。登陆科创板后,中微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青睐,也吸引着更多的企业前来寻求合作。
一大批与中微公司类似的企业,正在黄浦江畔茁壮成长。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科创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资金、人才等要素迅速集聚,创新发展的热潮涌动沪上。
科创板,催化创新创业
生产一枚芯片,需要几百到上千个步骤,仅刻蚀就有几十到上百个步骤。中微公司的等离子刻蚀机,可以在一根头发丝的几千分之一到一万分之一的尺度里雕刻出几十层微观结构。
“在科创板上市后,公司的资金需求大大缓解。原计划融资10亿元,最后超出预期,达到了15.5亿元。”中微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志尧说,中微公司是首批在科创板上市的25家企业之一,主要生产等离子刻蚀机和化学薄膜设备。“这是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是硬核技术产品。我们目前已核准参与5纳米芯片的制程。”
从申请上市到最后挂牌,中微公司只用了半年多时间。科创板实行的注册制,为科创企业融资带来极大便利。“现在拿到15.5亿元,跟再等几年才拿到15.5亿元相比,意义完全不同,可以为企业快速发展创造无限可能。”尹志尧说。
上市改变着中微,也改变着中微人。中微公司全员持股,从大厅接待员、司机到高管,人人持有股份。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获得感大大增强,对中微公司的忠诚度更高,队伍也更稳定。
注册制公开透明,加速了企业融资的速度;期权的设计,也为企业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创造了条件。
至今,已有151家企业的申请被受理,28家企业已上市,还有10多家企业完成注册等待发行。诞生不久的科创板,正创造更多创新创业的新传奇。
留人才,大开便利之门
“有核心技术吗?是不是独创的?”“科技人员可以有多少股权?”
这是眼下上海的流行话题之一。今年3月,上海出台“科改25条”,对科研机构实施政府放权、制度松绑,进一步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与原创能力。
走进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细聊之下品出诸多“不一样”。这里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算管理。传统科研事业单位存在的一些弊端,得到较为彻底的破除。同样的新型运行机制,正在更多的上海科研机构落地。
为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上海付出的努力远不止于此。利用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先行先试优势,上海加大力度调整人才制度。
8月30日,上海发布《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聚焦管理权限、专业人才、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50条政策措施。其中,涉及人才服务的举措内容丰富。
对在临港新片区工作的入外籍留学人员直接给予最长10年有效期的海外人才居住证,在新片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办企业的外籍高校毕业生可直接获得工作许可,对在新片区工作的高科技领域人才、技能人才、新片区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一次性给予两年以上工作许可……上海正在大开便利之门,集聚全球青年人才。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介绍,为吸引国内和国际各方面的人才,新片区一共提出了12条政策,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人才购房资格都有放宽,让所有在新片区创业的人都有归宿感,把更多人才留住。
共发展,区域优势互补
这段时间,上海迎来持续阴雨天气。尽管天公不作美,但沪上创新创业的热情不减。
位于张江科学城的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接连举办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专题座谈会,为科创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定向服务。这是资本市场服务长三角区域的新尝试。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数十家科技型企业代表参会,每一场都座无虚席。
而在长三角区域合作载体之一的G60科创走廊,谋合作共发展的氛围愈发浓厚。去年6月,G60科创走廊迈入3.0版,升级为覆盖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的“一廊一核九城”。
松江区委书记、G60科创走廊执行主席程向民告诉记者,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七大产业集群,希望九城市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大力推进产业联盟建设。
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已先后成立9个产业联盟和1个产业园区联盟,区域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一滴水中见太阳,G60科创走廊恰是以上海为龙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的缩影。这个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经济活跃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将迎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