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政务> 正文

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发布以来,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得以广泛推进,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从高职院在新时代所负有的历史新使命和新的社会功能而言,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技能教育,还是一种创造教育、全人教育,从而实现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更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高度契合,把以技能教育为表象的劳动教育转化为以全面育人为本质的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我们需要从“为了谁劳动”“做什么劳动”“怎么样劳动”三个方面,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劳动思政”模式。

一、回答好“为了谁劳动”的问题

劳动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使其在生活与学习中热爱劳动与劳动人民,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避免学生出现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消极观念,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围绕全面育人理念,研究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坚持劳动教育中的“思政引领”。

高职院校实现劳动教育“思政引领”,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潜移默化助力学生健康身心发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锤炼工匠精神,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道德修养,号召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去,挖掘宣传基层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高职院校通过构建“校企政社”的学生劳动教育合作机制,密切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关系,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全方位支持,提升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性,实现劳动教育融入时代、融入生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树立高职院校学生“强国有我”的劳动目标和方向。

二、解决好“做什么劳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在实现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避免“贪大求全”的情况,要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一方面要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层面寻找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另一方面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层面寻找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坚持“以劳树德”,把以技能教育为表象的劳动教育转化为以全面育人为本质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观念,突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在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向沟通联系作用,解决“做什么劳动”的问题。

在以往作为工具性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解决个体的谋生问题,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获得感、价值感和意义感,同时也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契合。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形态发生了改变,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均应做出调整,回归劳动教育的本质,高职院校要探寻适用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高职学生作为国家实现制造业强国的产业主力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也是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群体。明确劳动教育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需求群体特征等培养基础和条件;在考虑高职学生特殊性的前提下,探寻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培养输送大量适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国工匠”。

 三、落实好“怎么样劳动”的问题

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劳动形态和劳动方式由过去的以个体体力劳动为主向以合作性的复合劳动为主的方向转变。高职院校落实“劳动思政”的教育模式,需要调动聚集社会、企业、家庭等各类主体积极性的劳动教育实施机制,结合地区的产业结构、传统文化以及人才需求情况,构建切实可行的“怎么样劳动”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产业发展对体力劳动依赖程度的降低,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向“体脑结合”“全面发展”的人文性价值转变的过程。劳动教育不再只是体力劳动的教育,高职院校要更注重其内在的人文性价值的挖掘。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产业技术人员也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意味着劳动教育应更加注重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唯有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理念,才能为劳动教育的推进指引方向。高职院校通过实践层面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施路径,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充分借鉴课程思政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形成“劳动思政”的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化,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完整地将不同劳动形态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技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二是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化,劳动具有天然的实践属性,劳动教育重在行动,进而在劳动中体验、体悟,在“具身”和“在场”的劳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协调性、适应性,使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化,高职院校要根据劳动形态的不断更新换代,自觉扩充其教育内容,同时根据教育内容的转变及时调整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尤其要重视现代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劳动教育,从而构建起开放性的劳动思政教育体系。

作者信息

苏国晖(1982年—),男,汉族,籍贯广东揭阳,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

2021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引领、以劳树德”的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劳动思政”模式研究》(编号GDJG2021080)

责任编辑: 管理员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