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说林训》有言:“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现实中,常有些单位或地方觉得自己与先进地区相比,区位条件差、产业基础弱、资源禀赋少、历史欠账多,因而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任务时,出现了抓落实不够有力,精神状态欠佳、担当作为不够的现象。其实,这些都是前进中的困难、成长中的烦恼,与其一味强调客观、逃避责任,不如抢抓机遇、奋发作为,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
《道德经》中提到“弱者道之用”,它强调世间的大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地区之间的发展也符合这一道理,弱小中往往蕴藏着机会,具有发展的潜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矛盾着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在强和弱这一对矛盾中,随着形势的变化,弱势的一方可以朝着优势的方向转化。因此,一定不要被眼前的形势所局限,要把眼界放开,在更大的格局、更高的境界中谋求发展,明大势而动,放眼全局,朝着“后来居上”的方向去努力。
必须承认的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总要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这些困难,是消极抱怨、怨天尤人,还是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实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曾提出,要发扬不耻落后、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努力改变欠发达面貌。正所谓“路在人走,事在人为”,在发展的过程中,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劲头,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只有以争创一流的精神去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明显进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越是处于落后的时候,越是面临困难的关头,就越要有奋发拼搏的精神,越要有主动求变的劲头。要保持大干的锐气,拿出“舍我其谁、功不唐捐”的态度,保持“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精神,铆足“大干快干、苦干实干”的劲头,争第一、抢头功、扛红旗。要提升敢干的胆气,坚决打消“难”的心态,“怕”的顾虑,“等”的念头,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于创新,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挺身而出、敢作敢为,切实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锤炼能干的才气,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服务全局能力、引领群众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推动落实能力,练就过硬的本领,做到善学、善谋、善作、善成,更好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
同时,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中还要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分解,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地落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推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抓到底,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要大力提倡“勤勉敬业、敢于担当、马上就办、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努力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时乎时,不再来。困难和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奋力拼搏、苦干实干,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不断破浪前行、行稳致远。(文/王自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