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政务> 正文

新中国峥嵘岁月

浦东开发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中央决定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

  浦东是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邻上海外滩的一块三角形地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从1984年起,国务院和上海市政府提出:要振兴上海,重点是向杭州湾和长江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区建设。1986年4月,在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主持下,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初步方案,并向中央上报了《上海市城市规划方案汇报的提纲》。1990年初,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向邓小平提出开发浦东的战略设想,得到重视和支持。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于1990年4月正式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出席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大会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同意加快浦东开发的决定。

  1990年4月以后,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开发浦东的政策和措施。9月,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市政府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的具体政策规定。浦东开发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浦东开发启动之后,有实力的跨国公司、中外金融机构纷纷踏上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外商投资逐年增加。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开始奇迹般地崛起,浦东由此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沪市开盘

  1990年12月19日,随着一声锣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内地开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这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进行股份制探索。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向公众发行50万元股票,成为试行股份制经营的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出现和不断增加,我国开始出现股票。随后,股票发行数量快速增加,对股票进行交易的需求由此产生。于是,在沈阳、上海等地出现了股票柜台交易。1986年8月,沈阳信托投资公司代客买卖证券,开展股票柜台交易业务。同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静安区营业部也开始进行柜台交易。

  1988年11月,国务院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在中国成立证券交易所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决定由国家体改委牵头,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以及金融界有关人士参加,组成国家证券管理领导小组。

  由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大会召开,12月19日,正式举行了挂牌营业典礼。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开始试营业,并于1991年7月3日正式挂牌营业。

  沪深两个交易所的运营实现了股票的集中交易,有力地推动了股份制的发展。这是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此后,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壮大,逐渐走进国际舞台。

  扶贫攻坚

  1991年3月,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将全国性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的重要会议。

  在实施奔小康战略过程中,中国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特别关注,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

  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十几个连片贫困地区的问题。尔后,从1986年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

  进入90年代,国务院提出的“七五”期间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的目标虽已基本实现,但标准低,不稳定,不平衡,差别比较大。

  1991年3月,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后,党和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紧抓不懈,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进行部署。

  到1993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8000万人。这部分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那些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地区,扶贫的难度越来越大。

  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在1994年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7年左右时间,也就是到2000年末,力争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根据这一计划,扶贫工作迅速形成全党动手、全社会动员、合力扶贫的新局面。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

  邓小平视察南方

  1992年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再次视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尽管挫败了西方国家的“制裁”,但面临的严峻挑战仍然存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使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发生困惑。

  在此关键时刻,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视察途中,他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中央迅速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传达到全党,全党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为开好党的十四大作了充分准备。

  邓小平的谈话,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在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实行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思路。

  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阐述了他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思考。江泽民明确提出:“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这为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突破。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勾画了其总体规划和基本框架。这一决定成为20世纪90年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解决了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汪辜会谈

  1993年4月,海峡两岸两个民间团体的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会晤。这次会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实质性进展,建立海峡两岸沟通的渠道,1991年12月16日,大陆方面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由汪道涵担任会长。在这之前的1990年11月21日,台湾方面成立了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首任董事长是辜振甫。

  1992年8月4日,汪道涵致函辜振甫,希望就两岸经济发展和两会会务等问题举行会谈。22日,台湾海基会接受会谈邀请。经过多次预备性磋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事务性商谈中达成共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后被称为“九二共识”),为会谈成功举行铺平了道路。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汪道涵与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谈。双方就关于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两会会务及两岸科技、文化交流合作等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形成《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文件。

  这次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的会谈。

  1998年10月14日至19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夫妇率台湾海基会参访团到大陆访问,汪道涵与辜振甫举行了第二次会谈。

  这些会谈,对推动两岸交流,增进互信合作,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会谈过程中强调坚持“九二共识”,成为此后海峡两岸开展交流的重要基石。

  推进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

  1994年9月,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了全面部署。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成功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联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等一系列决定。

  为落实十四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各项任务,使党的建设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决定》指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是:“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决定》要求在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部署的同时,着重解决好党的组织建设这个中心环节,特别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特别要注重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锻炼数以万计的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培养和选拔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从而形成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整体部署。注重制度建设,是《决定》的一个重要特色。

  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得到进一步推进。

  (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