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政务> 正文

奋力谱写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道德建设持续深化、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近年来,江苏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推进道德风尚高地建设,持续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必将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科学的行动指南,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实践,把《纲要》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奋力谱写公民道德建设新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澎湃的道德力量。

紧扣立德树人  筑理想信念之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不懈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把握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打牢信仰信念的思想理论根基,是做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凝魂聚气、凝心聚力的战略工程来抓,积极运用嵌入式、互动式的传播方式,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大众化、分众化理论宣讲,融入主题教育、典型宣传、创建活动之中,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与人们所思所想、关心关切紧密结合,让人们在润物无声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深入开展革命文化、革命精神教育,用好用活江苏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化对“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的研究阐释和教育实践,通过打造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仪式感强的教育活动、创作富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等,引导人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筑牢思想根基,像革命先辈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加强宣传阐释  立主流价值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主流价值的引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全体人民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既体现着个人的道德标准,也体现着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标准。我们要不断拓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深度广度,坚持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入手,深入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找准核心价值观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坚持发挥各级各类媒体媒介的主阵地作用,统筹深化核心价值观宣传阐释,改进表达方式、呈现形式,尤其要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让人们容易接受、乐于传播;坚持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我们的节日”“诵读学传”等活动内涵,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坚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美德,挖掘和运用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江苏地处长三角地区,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孕育的江南文化,具有以德为尚的特质,是涵养道德品行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实施“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打造江南文脉论坛文化品牌,对丰富的江南伦理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时代化,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强化实践养成  固遵德守德之本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和示范引领帮助人们掌握道德知识,更需要突出实践导向提高人们的自觉践行能力,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道德境界。注重因势利导,积极搭建群众乐于参与、易于参与的道德实践平台载体。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构建人们“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持续打造道德讲堂这一江苏道德建设品牌项目,推动道德讲堂在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和文明单位全面覆盖,坚持采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以道德体验和道德内化打动人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切实增强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注重知行合一,着力解决认识和实践脱节问题。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我们在一起”“好邻居赛金宝”等主题活动,引导人们诚实做人、守信做事,推动形成守望相助、真诚互信的人际关系;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使“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宣讲报告、座谈交流、技能竞赛等相关活动,引导人们立足岗位,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注重革故鼎新,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引导人们树立文明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道德水平,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和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追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注重时异事异,大力培养网络自律文明行为。主动适应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接受习惯的深刻变化,坚持“人在哪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大力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道德热点问题的有效引导,帮助网民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积极开展网络公益活动,搭建公益服务平台,引导广大网民踊跃参与“微公益”、传播“微文明”,让美德新风通过网络空间广为传扬。

完善制度保障  扬道德文明新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法治与德治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深化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德法并举、德法相济,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促进各项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要求,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道德底线。要发挥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江苏在全国较早出台了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规定,我们将持续抓好贯彻落实,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道德要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职业规则、团体章程等工作,积极推动社会信用、志愿服务、绿色文明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有序推进各地制定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用法治的力量促进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要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维,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手段,有力惩治失德败德、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针对道德失范、严重失信、诋毁英雄、网络谣言、封建迷信等恶劣言行开展综合执法,针对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公共秩序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逐一进行整治,引导人们强化准则意识和律己意识,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真正把歪风邪气遏制下去,把良好道德风尚弘扬起来。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还要特别重视加强道德发展研究。道德实践活动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道德发展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应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的作用,加强对道德发展前瞻性、趋势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价值共识与价值多元如何保持张力、道义取向与功利取向如何有效平衡、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如何统一、德治与法治如何协调、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如何良性互动等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进行理性思考、调查研究、对策探求,推动公共政策制定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体现道德含量和伦理温度,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方案。

(作者为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