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主要、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广灵县农业人口占比达80%以上,耕地面积50.6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8.05%。人均土地面积9亩。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垦殖历时悠久,多数耕地坡度陡、地块分散狭小,加之广种薄收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致使现有耕地生产率下降。
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水、电、路状况亟待改善,加之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这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把生态环境治理好和保护好,不仅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必经之路。广灵县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地方特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后,确定了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在山西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国土资源局的精心规划、设计、实施下,国土局扎根土地、落实中央政策,广灵县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切实提升农业产业化条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试点工作的开展,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落地积累了很多经验。
规划先行,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用地结构布局
在全面评估现有各项规划执行效果,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底盘,整合产业优势再造、公共服务导入、人居环境重塑、文旅功能提升、乡村文脉传承等多种目标和发展诉求后,广灵县精心编制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通过编制规划全面查清辖区内土地资源的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科学分析资源的开发适宜性和开发潜力,可合理确定各类用地布局和建设规模,分年度分步骤统筹推进综合整治;并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大地土地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通过拓展补充耕地途径,统筹实施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治沟造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综合整治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优化用地结构布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生态优、乡村美、产业特、文明浓、农民富、集体强的目标。
全要素整治,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广灵县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再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既是整治范围日益拓展的过程,更是整治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标志就是整治对象从农田单要素整理日益走向“山水林田湖路村”全要素整治,整治目标由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综合产能走向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筑牢乡村振兴的生态基础。
近年来,一斗泉乡以异地搬迁为突破口,将土地整治与下山脱贫、沟道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民宿经济发展、生态综合整治等有机整合,积极打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宜耕土地开发、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低效用地再开发、沟道综合治理等各项工程,分期分批对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实施综合整治。两年内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垦造耕地14000亩,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格局初具雏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试点项目的推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久强劲的动力。
科学管理,探索实施项目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广灵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改进监管方式,引进新的技术手段。一是实施全过程测绘跟踪技术服务。广灵县实施的委托代建项目,具有资金投入大、整治范围广、工程类型多样、技术复杂、控制环节多、专业性强等特点,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带来巨大损失。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减少施工方重复返工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统一施工标准,按期完成各项工程内容,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广灵县在总结以往项目实施经验基础上,引入了测绘跟踪技术服务,确保施工范围和施工内容的准确,施工标准的统一,施工质量的优良,施工进度的管控。二是探索实施项目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在以往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面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数据资料编制工作,这些资料涉及各参建单位的施工日志、分项报验等数据信息的及时传输报批、多途径的项目流程化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资料编制过程成为制约土地整治项目实现有序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广灵县委托代建项目落地实施后,项目管理机构加紧制定了立足现代高科技手段,实现项目信息化、平台化管理的应对策略,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全过程管理平台开发和课题研究。通过该平台的开发和使用,重构的项目管理系统,更符合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实际要求,顺利实现了施工流程的标准化管理,施工资料的规划化、统一化管理,不仅满足了业主方的监管需求,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施工现场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模块的引入,使得项目现场管理更为精细。
全产业链发展,“土地整治+”模式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
广灵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开展,不仅带来了土地整治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也促进了土地治理方式的革新,特别是推动了以土地整治为平台和纽带的全产业链发展,如“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土地整治+农村旅游”“土地整治+生态建设”“土地整治+乡风建设”等等。“土地整治+”模式的出现,有效延长了土地整治的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极大丰富了土地整治功能。
目前开展的试点项目,按照“土地整治+”模式在一斗泉乡推进,交出了“五本账”。一是环境账。通过综合环境整治、拆违控违等行动,区域环境面貌发生蝶变,“脏乱差”变成“大花园”。二是生态账。以治水剿劣、矿山治理为抓手,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试点范围内30条劣V类河道全部摘帽,水清岸绿的美景重现。三是保护账。大力开展田园清洁和治沟造地行动,优质耕地全面恢复,低端业态全部清除,土地管理秩序井然。四是民生账。在综合整治基础上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居住环境显著改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五是经济账。生态优势最终转化发展优势,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增强、产业项目增多、发展空间增大。(季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