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团支部于2018-2019学年积极开展“青年大学习,奋进新时代——世遗活态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支部成员基于专业知识,以六位一体的学习体系为行动指南,通过考察闽北武夷山的自然遗产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究生态与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并依托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开发出数字化遗产展示系统,解决非遗传承难的现实问题,促进我省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并以此带动世遗所在地的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自然篇——学思践行,感世遗之风
福师大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团支部于2018年10月15日到10月17日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中展开实习活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 被称为“天然植物园”,据调查记载,该地已定名的高等植物多大2000多种,低等植物840种,是整个欧洲大陆的七倍,此外,珍惜特有物种众多,是国家重点保护区。我支部全体成员在刘强老师的讲解下辨识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中的多种自然植被,结合所学,对武夷山的植被的多样性、地带性、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生动的认识。在陈志强老师与陈松林老师的带领下,挖采了多个土壤剖面,对于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此期间,支部全体成员一起参观游览了武夷山博物馆以及珍稀植物园。同学们亲身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与标本,感受到了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的魅力。
图1 参观学习武夷山自然博物馆
文化篇——思维碰撞,探文化之髓
福师大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团支部于2018年10月18日来到遇林亭窑址以及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参观。遇林亭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上午,同学们认真观摩学习此地出土的宋代黑釉瓷、青瓷等瓷器以及陶瓷生产工具。通过当地手工艺人的介绍得知,该种黑釉的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似为“窑神”之作,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魅力,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
2018年10月18日下午,支部全体成员前往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参观。这不仅是一次游览秀美山河的自然之旅,更是一场让人叹为观止的文化盛宴。首先进入的是宋街,这条古街有武夷宫、玉皇阁、彭祖山房、五铢钱庄、茶观、乡土寨、百家欢、岩顶香、仙姿馆、碧丹酒家等建筑,集茶文化、酒文化、旅游文化于一体。同学们在陈松林老师的带领下感受具有浓厚的宋代江南风格的建筑,了解武夷山的茶、酒、瓷器文化,欣赏着以门、窗、廊柱的空间为画框,借武夷山优美的风光组成的天然图画。然后,来到了武夷春秋馆,这是一个全新模式的体验馆,采用传统的展陈手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彭祖开山、幔亭招宴、汉武帝封禅、理学大成等武夷山的重大历史事件、历代名人展示出来让前来参观的游客重温“武夷春秋”,同学们也被武夷山所散发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深深吸引。
图2 实地考察武夷山双世遗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调查篇与宣传篇——博览交汇,展地理之才
福师大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团支部于10月18日来到武夷山自然风景区。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参观景区的同时我支部成员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对武夷山文化的感知情况,便于了解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发放问卷后,我支部的技术小组成员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数据依据与理论支持。除了对武夷山的文化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外,还发放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宣传手册,为游客讲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知识。
通过对武夷山自然地理实践学习,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团支部的支部全体成员,受益匪浅,对于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的自然和人文的深入了解,为下一步分析武夷山如何利用生态文明和文化遗产优势振兴乡村提供丰富扎实的背景知识。
图3 发放问卷了解文化对旅游业带动作用
研学篇——万般古遗筹一腹,一线锋芒耀千秋
2019年3月23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团支部主办的“世遗活态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团立项活动的子活动“万般古遗筹一腹,一线锋芒耀千秋”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展开。参加本次活动的包括福建师范大学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团支部全体成员。
本次活动主要引发同学们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困境的思考。活动伊始,同学们认真观摩博览苑陈列出的非遗作品,感叹于我省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随后,部分成员在我部支书的带领下开展了专题调研讲座,与工作人员展开交流,了解到了当前闽南和闽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情况,并对二者进行区域对比。另一部分成员则在博物院中向游客宣传、介绍我省珍贵的非遗文化,同时也呼吁游客保护非遗作品,传承非遗文化。最后,支部成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通过分析采访内容对我省风土人情、文化保护及非遗传承展开深入探究,并结合人文地理等专业知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手段,为推动福建省非遗传承献计献策。
通过本次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及游客熟悉和珍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支部成员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困境的主人翁意识,引发对非遗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考,鼓励成员运用地理思维、专业知识及技术手段,展现非遗精彩,彰显八闽之光!
图4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开展活动
五四篇——传承“五四”精神 助力城市发展
2019年3月23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团支部主办的“传承‘五四精神’助力城市发展”团日活动在福州大学城及福州市规划勘探设计研究总院展开。参加本次活动的包括福建师范大学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团支部全体成员。
本次活动将“五四”精神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旨在关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多维度分析福州大学城城市化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活动伊始,我部团支书组织全体成员观看视频,并讲解五四运动历史,从地理的角度解读“五四”运动发展的城市轨迹,带领同学们进一步领悟“五四”精神。随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提问、交流等形式探讨如何结合专业知识,在当代弘扬爱国主义、开拓创新的“五四”精神。学习了“五四”精神之后,同学们走出校园,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走访的方式,获取了师大周围马保村、建平村、葛歧村以及高新技术院区居住的各类人群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福州大学城居民对城市化进程的看法及福州推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支部全体成员于23日下午前往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到福州大学城建设前景,丰富了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知识。随后,支部成员以小组为单位对获取的一手与二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专业分析,从空间扩张、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与规模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变迁四个方面剖析了福州大学城在福州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发现其在规划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结合诸多文献资料,借助专业技术手段,思考福州大学城如何进一步发挥集群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市功能并提出建议。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激发支部成员对政治时事的热情,彰显当代大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探讨福州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支部成员进一步了解国情民生与国家发展方向,树立起新时代主人翁意识,更好地继承与弘扬热爱祖国、创新探索的“五四”精神。(供稿人:2016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团支部)
图5 传承“五四”精神 助力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