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发明万维网的英国人蒂姆·伯纳斯-李在巨大的舞台上,用电脑把一条简短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出去:“这属于每一个人”。
坚守这一理念,伯纳斯-李致力于将自己的发明成果免费公开给所有人使用,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今万维网那标志性的缩写“www”已是全球网民习以为常的存在。
今年是万维网30岁“生日”。或许是它产生的巨大影响,30年后不少人仍把它当成互联网同义词,但它其实是今天互联网上主流的文件访问系统,是伯纳斯-李创造出来的一项互联网基础性服务。
“不清晰但激动人心”
12日,位于伦敦的英国科学博物馆内举办了纪念万维网诞生30周年活动,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士上台描述万维网如何为自己的事业带来更多机遇,如何让偏远地区的人们有机会获取最新知识。但是回到30年前,还未经万维网“支撑”的互联网远不是这样的光景。
伯纳斯-李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当一名软件工程师。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使用中心的设施开展实验,但伯纳斯-李发现,他们在共享科研信息的过程中有不小困难。
据他在万维网基金会网站一篇文章中回忆说,那时中心里每部电脑都存储着不同信息,研究人员如果要获取特定信息就要到相应电脑上登录才能完成,因此“你有时要学习使用每台电脑上的不同程序,很多时候这么做的效率还不如在喝咖啡时面对面直接交流”。
伯纳斯-李看到了解决途径:很多电脑已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为什么不通过一种名为“超文本”的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1989年,伯纳斯-李向自己上司递交了一份名为《关于信息管理的建议》的文件,其中包含他对构建一个更便捷信息传输体系的设想,许多核心概念与后来的万维网已很接近,但上司给的回应却是:“不清晰但激动人心。”
这份文件被看作是万维网的起点。伯纳斯-李在12日的活动上说:“当时我就认为好的网络体系应该能在所有电脑上运行,通用性是其中主要原则。”
尽管未获认可,他还是坚持做自己的“小项目”,最终发明了3项至今仍对万维网至关重要的基本技术: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统一资源定位符(URL)。他还创造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第一个网页服务器。1990年底,第一个网页出现在互联网上,万维网的影响开始逐渐传播开来。
创造与分享的快乐
在科学博物馆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伯纳斯-李:“你把发明免费公开给所有人用,觉得后悔吗?”
他回答说:“绝不后悔。”
为了让万维网普惠更多人,伯纳斯-李没有用新技术获取财富。在他与其他人共同努力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终同意让相关技术永久免费给公众使用。在万维网推动下,全球开启新的互联篇章。据万维网基金会介绍,到2014年,也就是万维网诞生25周年时,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2个人在使用万维网。
或许是对技术和创造的执着追求让伯纳斯-李可以摆脱财富的诱惑,这种执着也是来自父母的影响——伯纳斯-李的父母都是计算机科学家,都曾参与了英国第一台商业电脑“费兰蒂·马克1号”的建造。伯纳斯-李从小在这方面耳濡目染,非常喜欢捣鼓各种器件。
他回忆说,自己从小喜欢玩火车模型,会制作一些电器元件来控制模型,后来他对其他电子设备也开始痴迷,大学时还曾把一台旧电视改造成一部电脑。
未来还能走多远
如今的网络已深入人类生活每一方面。伯纳斯-李在12日发表的公开信中说:“自从我首次提出有关信息管理的建议已有30年了,全世界已有一半人能上网,我们走到今天值得庆祝,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未来还能走多远。”
发明万维网后,伯纳斯-李仍在努力推动网络朝一个更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1994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万维网联盟,致力于通过发展规范、指导方针、软件以及工具,来发挥万维网潜能。他随后还创立了万维网基金会。
在伯纳斯-李看来,网络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被不少人滥用,包括网络犯罪、虚假信息散布以及一些公司为网络广告收益而牺牲用户权益等。随着技术进步,能上网人群与那些还没机会“触网”的人之间的沟壑也在加深。
他呼吁人类共同为互联网的未来贡献力量:“网络属于每一个人,我们作为一个整体拥有改变它的力量,这并不容易,但如果我们有一点梦想并付出大量努力,最终我们能获得我们所希望获得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