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随着网络问政渐成常态,很多百姓关注的身边事,只要点点手机、敲敲键盘,就可直接与相关部门沟通对话。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月,全国各地省市县三级党政“一把手”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答复约2.2万项网民留言,同比增长47%;各地网民留言约3.1万项,同比增长56%。
类似“地方领导留言板”的互动板块,在很多地方的政务网站都很活跃。不少地方的问政平台,几乎囊括了当地所有的政府部门和窗口单位。求助有渠道、诉求有回应,可以说,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社会管理的常态化操作。
这其中,各地的新闻网站、各部门的政务网站,本身往往也承载着问政、问需、问计于民的功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收集民意、尽快反馈乃至意见中转的作用。而有些窗口部门,比如公安、住建等部门,还开辟了网上办公的功能,以往需要民众跑来跑去很多次才能办结的事务,很大一部分已经可以在网上办理。在“民众少跑腿”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网络问政广受欢迎的现实表明,一方面,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诸多疑问需要解答,而继续循着传统的反映渠道,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回音,行政运作过程中过于繁复的层级、环节,使得民意传达有时显得十分困难,而网络平台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所有的人,不论层次、级别、身份、地位,均可在同样的一个平台上直接沟通、无障碍交流。你的疑问可以留给省委书记,你的不满可以向市长倾诉。这样一种革命性的变化,无疑会打通信息沟通的“最后一公里”。在移动互联网的语境下,网络问政变得更为便捷。据披露,目前重庆市、浙江省等多地政府相继推出“掌上办公”平台。
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也因此多了一条了解社情民意、群众所需的重要渠道。在以往,官员了解下情往往需要找到固定的联系点,通过身边工作人员协助调查走访。这些渠道当然十分重要,即便是在当下,也依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方式。但是,除了这些途径和方式之外,完全可以将网络民意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作为重大决策的参考信息。一件涉及地方发展前途、民生福利的事情究竟应该怎么做;面对突发事件,民众有哪些诉求和不解,至少可以从网上捕捉一下民意。
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网络时代的网言网语,或可视为行政系统之外的“民间疾苦”,不可不听。而就在与民意的互动中,郁积在民众中间的情绪得以纾解,政府政令也能够顺畅下达。
当然,网络问政并不意味着线下的调研、接访、走访等传统渠道就失去意义。必须明白,问政可以在网上,但解决问题、消除隐患、标本兼治,一定是在网下,在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网上问题网下解决”。“键对键”“点对点”的方法和手段创新,固然需要提倡,但传统“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同样需要传承下去。
更何况,不必讳言,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网络问政也存在形式主义的弊病。要么功能单一,互动性差,政府回复千篇一律,缺乏解决问题的耐心和诚意;要么更新不及时,信息陈旧,更像是一个展览橱窗而并非便捷渠道。这些都需要不断完善提升,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说到底,唯有热情拥抱互联网,善于利用互联网,树立以民众为中心的“用户思维”,才能过好网络问政这一关,也才能真正打破信息壁垒,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作者:斯远,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