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娱乐> 正文

影视创作呼唤“通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对影视创作生产方来说,就是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市场规律的生产经营机制,以确保推出的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绝非易事,文艺家既要有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又要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还要有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

作为文化产品的影视作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具有独特的市场特性。人们的精神需求很多是潜意识的,隐藏在心灵深处,往往不会自动显现出来。好作品能极大地激发出人的这种需求。同时,人们对文艺作品的兴趣像流动的江河一样变动不居,莎士比亚再好,人们还是希望明天看到新的作品。

看似复杂的影视作品,也有共性,那就是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要想吸引广大观众,作品必须给人以美的感受。当今中国正值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不缺少美的人物和故事,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种发现可能表现为灵感乍现、妙手偶得,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却颇需功力。

就当下来说,影视创作者要想创作出美的作品,提高作品艺术价值实现的成功率,就要以现实主义的审美理想,积极感受新时代整个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象;感受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中张力满满的世间故事;感受日益复杂的社会体系中各个行业、领域的运行规律;感受不同群体审美趣味的差异。

具体言之,创作者要让深入生活、洞察时代成为常态。时代精神、世态人情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影视创作生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服务人民的炽热情怀,积极深入现实生活,努力从整体上感受时代律动,洞察精神意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影视创作者应强化主动性与自觉性,加强平时积累,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将这种理念变成计划,形成机制。

同时,影视创作者要让自己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和艺术素养。高度的艺术敏感性和市场判断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既需要长期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又需要广博丰厚的知识和社会阅历作支撑,既需要懂文艺,又需要懂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说影视创作需要的是“通才”。这既需要个体的自觉努力,也需要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完善培训理念、机制和课程设置。

从创作机制上看,影视行业应该建立“创”“投”分离的组织机制。也就是说,要保障创作策划中专业人士的判断不受干扰,不能谁投资就听谁的。电视剧《破冰行动》最后几集的改编受到观众“吐槽”,就反映了这一点。正确的组织体系应该是投资者、运营管理者与策划创作者各司其职,各展所长。这需要理性、胸怀,更需要制度的保障。

影视市场判断是综合能力的反映,既要具备高度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知识涵养,又要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往往多方面碰撞,才能产生出灵感的火花。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影视行业的经验,建立健全集思广益的工作机制,特别是注重发挥影视评论家理论基础好、站位高、地位超脱的优势,探索建立评论家前期介入、诊脉把关的有效机制。(作者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