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音乐剧成为演出市场一大热点。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速度却不可忽视。年初,一档综艺节目《声入人心》不仅让郑云龙、阿云嘎等兼具偶像气质和实力才华的音乐剧演员一举成名,也吸引了不少粉丝因此走进剧场观看音乐剧现场演出。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经典作品的引进上演,原来属于小众、局限于大城市的音乐剧,终于“出圈”走向大众市场。无论艺术水准,还是产业规模,都已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并值得思考的领域。
法语音乐剧爆红吸粉
长期以来,从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引进的原版音乐剧一直是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主力。这其中多次来华的《猫》《芝加哥》《吉屋出租》等就是英美音乐剧的代表。
从2018年开始,法语音乐剧的热度上涨。2019年,《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摇滚红与黑》《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一系列别具风格的法语音乐剧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潮”。
法语音乐剧的“粉丝效应”为演出带来火爆的票房,仅《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两部作品的票房就已过亿;各种周边文创衍生品也畅销热卖。
法语音乐剧之所以异军突起,一是因为其音乐旋律很有特色,常常融入古典、摇滚、电子、流行、歌剧等丰富多元的音乐形式,虽然有时剧情略显单薄,但现场效果却如同演唱会一样火爆热烈。二是因为法语音乐剧在演出前就提前发布单曲、发行唱片,打造歌手知名度,积累粉丝人气,对提高演出的关注度和票房很有效果。另外,中国网生代年轻人在网络上的助推也起到了极大作用。
除了法语音乐剧,日韩音乐剧在中国也有不少粉丝观众。引进的日语音乐剧代表作品包括《阴阳师》《美少女战士Sailor Moon》等;根据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悬疑小说改编的中文版音乐剧《信》《白夜行》等也大受欢迎。韩国音乐剧则主要以汉化版形式出现,代表作包括《我的遗愿清单》《洗衣服》《梵高》等。德语音乐剧在上海也有了一定的市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音乐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演出剧目的多元化在丰富音乐剧市场产品供应的同时,也为中国原创音乐剧寻找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家庭音乐剧动辄百场
2019年上半年,来自美国百老汇的韦伯音乐剧《摇滚学校》在中国巡演99场,让一群玩摇滚、组乐队的“学校少年”风靡全国;下半年,来自伦敦西区的音乐剧《玛蒂尔达》又让一个叉着腰、昂着头的“奇迹女孩”横扫全国音乐剧市场,巡演140场。这两部都以儿童为主角,但所涉及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却不像儿童剧那么简单,契合了不同年龄层次、社会身份的观众内心需求,让无数观众产生共鸣,被认为是特别适合全家观看的音乐剧,大大拓展了音乐剧演出的观众圈层。
《摇滚学校》和《玛蒂尔达》相似,都是以优质的剧本、经典的音乐、深入人心的主题和儿童演员担任重要角色而著称,并且都曾被拍成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粉丝观众的音乐剧《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也被《玛蒂尔达》的引进方制作成了中文版,在全国巡演中大受欢迎。这些不依靠明星和噱头,但叫好又叫座的优秀音乐剧,对培养音乐剧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庭音乐剧《素敵小魔女》和《想变成人的猫》中文版,也都同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在2019年分别都超过了百场演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的《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和《火光中的繁星》等原创音乐剧,无论在制作水准还是在社会反响上都赢得赞誉。
国产音乐剧原创崛起
相比起各种原版引进的音乐剧和外国音乐剧的中文版,2019年,国产原创音乐剧的数量虽然有显著上升,但在艺术水平上,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难得见到真正引起行业惊喜的原创精品之作。但根据黄舒骏、李宗盛等歌手经典名曲创作的音乐剧《马不停蹄的忧伤》《当爱已成往事》,因为有大量的粉丝基础,成为市场热门。
音乐剧创作和制作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依然处于专业人才紧缺状态。为此,首届音乐剧制作人及舞台监督培训班应运而生,邀请了十余位国内外行业资深人士进行授课培训,培养专业人才。而上海文化广场则推出“2019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以不足200万元的投资“孵化”了77个剧本和3部新剧《对不起,我忘了》《生死签》《南唐后主》,希望推动原创力量的崛起和华语音乐剧的长足发展。
为了解决音乐剧产业化问题,2019年,一些具有音乐剧平台性质的机构、组织相继成立。中国音乐剧协会创作专业委员会在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首届“中国原创音乐剧邀请展演”。上海市崇明区政府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国内首家音乐剧产业平台公司——“演艺大世界·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也正式成立,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演出行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也正在加入到音乐剧的队伍当中。(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