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胡演奏家孔艳艳即将在港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1月21日,“海上明珠”孔艳艳二胡独奏音乐会将在香港大会堂剧院举办。
孔艳艳,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得主,浙江音乐学院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现任教于浙音国乐系。曾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因成绩优异保送上海音乐学院,获本科学位后,又以专业成绩第一名保送就读硕士学位。
2009年10月,孔艳艳的演奏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金色的旋律”特别节目收录为建国六十年优秀表演之一;她曾多次参加大型演出活动和出访演出,并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以其柔婉、洒脱、极富表现力的演奏,深受专业人士的好评。2002年至2004期间,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奏二胡协奏曲《梁祝》,其娴熟高超的技巧、激情而富内涵的演奏引起了全场观众强烈的震撼和轰动。她还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录制《梁祝》CD光盘,并销量百万。此外,孔艳艳对二胡演奏艺术、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在学习、演奏及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与经验,录制多张教学录影带,发表数篇学术论文。其撰写近九万字的硕士毕业学术论文《二十世纪二胡演奏技巧的开发与应用》,被业界专家公认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二胡理论研究的空白。
此次受香港广东音乐团的邀请,孔艳艳在香港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尤其是香港民乐迷们期盼已久的二胡完整版《梁祝》更是此次音乐会的重头戏。
作为来自《梁祝》故事的发源地以及英台故里的浙江音乐学院的演奏家,孔艳艳希望通过此次音乐会,不但能够让香港中外听众欣赏到高水平的民乐演奏,而且在现在的很多香港年轻一代缺乏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大背景下,用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传统民乐演奏征服西方的中国故事,感动香港未来的主人,使他们意识到他们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人,只有自力自强才能得到全世界的真正认可和尊重。
《梁祝》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著名音乐家何占豪与陈刚先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音乐史上成功地将西洋乐器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作品虽为小提琴与交响乐团而创作,但它的旋律取自于民间,来自于越剧,这是中国戏曲界、中国音乐界几代人共同的智慧结晶。“二十年前,何占豪、陈刚教授指定由孔艳艳来移植并首演二胡版‘梁祝’。”她回忆道,“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我根据小提琴的原谱原调移植到一把二胡上演奏全曲,并在上海贺渌汀音乐厅,与上海交响乐团协奏的首演大获成功。从那时起,我与‘梁祝’和浙江就结下不解之缘。”二胡版的演奏,在作曲家的建议下,在音色情感上的变化与技术手段声腔化的运用上,达到任何其它乐器所不可替代的效果。
在选曲时,她一方面注重代表中华大地各地特色的传统名曲,比如二泉映月、山东小曲、梁祝,又有技巧性极高的代表西方音乐的小提琴移植作品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同时还有其代表作——现代作品“第二二胡狂想曲”。
旅居海外期间,每当孔艳艳用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演奏原汁原味的中国爱情故事“梁祝”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外听众也被此美妙的旋律、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演奏感动的潸然泪下。“用我的音乐跟听众心相通,越是关键时刻越要逆向而行,点燃他们心中的民族自信心,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伟大的祖国做后盾,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迎接所有的挑战。”孔艳艳说,“我非常乐观,对香港未来充满信心,我是去给香港加油,给香港青年打气,我们携手努力,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同时,她更希望用特色《梁祝》品牌促进浙港文化交流,为文化浙江建设添砖加瓦。在她看来,浙江文化从孕育、发展、成熟到转型,历经沉浮,兼收并蓄,传承创新,显示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这是我们建设文化浙江的自信所在、底气所在。”在浙江文化建设新的征程的大背景下, 闻名中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作为浙江最知名的文化IP之一,需要在新的时期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孔艳艳表示,“这次希望能够抓住建设文化浙江的历史机遇,再次打响‘梁祝’、‘英台故里’这些浙江独特的文化品牌,为文化浙江的建设、民乐在浙江的发展贡献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