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娱乐> 正文

把纪录片节办到国外去 海外搭建平台光影传播文化

  中外嘉宾在第三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现场研讨作品。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文化走出去不能愣推、强推,要动脑筋,正视文化差异,进行长期布局,最好是“润物细无声”。纪录片用影像的方式传递话语,是跨文化传播中一种高效载体,全世界都能接受。

  在中国,爱拍纪录片的人不少,爱看纪录片的也不在少数,但直接把纪录片节办到国外去,王立滨算得上是“吃螃蟹”的人。

  一个中国民营企业,怎么会在德国举办世界性的纪录片节?“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不可能,邀请评委时对方还以为我们是骗子。”3年后,质疑者成了“自来水”,金树国际纪录片节也承载着对话、互鉴的初衷,逐渐成长。

  纪录片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想建一个国际化平台,换一种方式对外传播。”北京华韵尚德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滨办纪录片节的出发点,听起来有些简单粗暴。在做决定之前,她和团队花了5年的时间调研,一来是为了摸底,了解全球纪录片的市场、产业情况,相关的节展有多少,二来也想与专家学者探讨,看办节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厚厚的调研报告在手,团队心里也有了数。“纪录片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另外,纪录片用影像的方式传递话语,是跨文化传播中一种高效载体,全世界都能接受。”

  2016年10月,首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呱呱坠地。由中国民营企业主办,落地德国法兰克福,吸引了37个国家的387部纪录片报名参加,邀请国际大腕和专业评审把关……纪录片节的国际化面孔,让许多西方人眼前一亮。3年来,这些数字不断上升,到2018年的第三届,已经有来自美国、印度、英国、意大利等1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34部纪录片参加,其中,中国纪录片有175部。

  “中国有很多迷人的故事可以讲给大家听,甚至在城市的每一个街角,人们都能找到故事,这些纪录片可以为人们接触之前不曾涉及的领域打开门窗。”德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及纪录片协会执行主席托马斯·弗里克尔感叹。

  这样的好奇和期待,王立滨不是第一次感受到。大约10年前,有位德国的电视台台长辗转找到她,希望能做一档向德国民众介绍中国的电视节目,“他们当时对中国的了解很少,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令他们感到吃惊。”于是有了1年后的日播节目《来看吧》,“主要介绍中国的社会民生,老百姓当下的生活,这也是他们最关注和好奇的。”节目在当地3个电视台和网络上播出,覆盖了德语区,今年还将落地匈牙利,“收视和网络留言互动都挺活跃。”这是她和德国的渊源,这样的积累也为纪录片节的成长打下了好基础。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一群德国纪录片导演受邀来到南京,逛公园时看到中国的老人在晨练、写毛笔字,觉得特别新奇和兴奋,立马决定拍一部纪录片,让德国的老人看到中国老人的生活。“太多人想接触中国,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他们都觉得很新鲜。”王立滨说,许多西方人都很想跟中国人打交道,但又不知道怎么办,“这些年中国不断发展,国外了解中国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这些都坚定了她走下去的决心。

  文化走出去是长期的过程

  在国外办纪录片节,困难自然很多。纪录片的专业性很强,需要“高手”把关才有含金量;中外一些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有时还可能让自己吃力不讨好。对于这些,王立滨挺坦然:“就像我们做的《来看吧》,4年后才开始盈利,文化走出去本来就是长期的过程,不能一下子看到收益。”

  从借别人的节展走出去,到自己在海外搭建中国“主场”,本身就是一种升级。每届纪录片节都会尝试做些创新和改变,除了展映、论坛,去年的纪录片节还突破传统的展位设置,新设了“联合会客厅”,不同肤色的投资方、版权方、采购方、导演等围坐一圈,探讨纪录片内容,分享拍摄心得和新计划,一拍即合的还会在现场合作签约。“我们从第二届开始有版权交易,除了可以在现场展示、签约,参加纪录片节的作品还会发布在线上的版权交易平台中,最近,有部中国纪录片刚刚剪完,就被英国和美国买家买走了。”王立滨说。

  作为纪录片节评审团的成员,托马斯·弗里克尔也能明显感受到,报名参加的纪录片质量一年比一年好,“全球纪录片行业充满生机,来参加纪录片节的国际影片也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可以面对面交流,不仅分享各自国家的文化,也能知道有哪些合作的机会,如何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前,想直接在别国市场上推广本国的纪录片费时又费力,金树节正好提供了沟通的机会,利于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托马斯·弗里克尔自己同样着迷于中国的发展。前段时间,阔别30多年后的中国之旅,让他感受到了巨大变化。“我们对中国非常感兴趣,在那里,纪录片有很大的发展可能,其动力来源于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一带一路’等等,都为纪录片发展提供了无穷的主题,这些正是纪录片拍摄者一直在追寻的。”

  找到适合的方式“走进去”

  像托马斯·弗里克尔一样,被圈粉的西方人还不少,“通过他们的口碑来传播、介绍,效果很好。”王立滨说,2017年,德语地区收视率最高的公共电视台直接把黄金时段王牌文化节目的访谈搬到了纪录片节现场。

  德国《世界综汇报》评价:“由中国人在西方国家举办的国际纪录片节,向全世界展示了今日中国的文化自信”;德国黑森州文化部部长代表乌尔里克·埃丽诺拉感慨:“金树节的意义和价值不断体现在其中外文化交流的互学互鉴上”;法国CINAPS电视台台长罗曼评委说:“金树节有效地起到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帮助世界文明在这里交相融合,各美其美”……这些反馈,让王立滨很欣慰,“这能帮助我们打开国际市场,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消除误解,因此,这种需求是双向的。”

  这些年,王立滨见证了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样式越来越多元,也在摸索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得。“有些所谓的文化走出去不过是自娱自乐。”她觉得,文化走出去不能愣推、强推,要动脑筋,正视文化差异,进行长期布局,最好是“润物细无声”,因此,她更希望纪录片节是一个不设门槛的国际化平台,既能吸引其他国家的参与,也能将国内的好作品带出去,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文化。

  “金树节就像一株刚种下的植物,需要精心培育。过去几年,它长势喜人,发展前景让人期待。”托马斯·弗里克尔说。如今,第四届金树节的报名已经启动,王立滨依旧闲不下来,除了呵护金树节这根小苗,她还打算和中德团队一起,继续在德国拓展渠道,立体地传播、推介中国。“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外国人也这么想了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机会来了。”王立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民营文化企业应该承担起责任,可以并且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这件事需要有人做,也值得做。”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