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流浪地球》的持续热映,强势带动了国产科幻小说的销售。先是《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作品全线热销,多个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紧接着,整个科幻文学板块被带动,《火星孤儿》《人生算法》《AI迷航》《灵语》等纷纷获得大量关注。业内人士纷纷感慨:2019年科幻元年开启了。
电影带动科幻小说销售
2月17日,《流浪地球》票房超过《红海行动》,喜提微博热搜榜第一,成功登上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名。
《流浪地球》的火爆,全线带动刘慈欣作品的热销。据了解,《流浪地球》小说原著春节期间卖出十余万册,《三体》更是高居销售榜单榜首,刘慈欣的其他短篇作品也纷纷进入当当小说畅销榜。而且,不光是纸质书热销,刘慈欣的多部电子书也霸占了亚马逊、掌阅的各大榜单。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京东了解到,《流浪地球》上映后迅速带动同名图书热销,大年初一的销量就超过电影上映前一个月的平均日销量。2月10日至12日,每天销量是电影上映前一个月平均日销量的近20倍。单2月10日和11日两天的销量之和,就超过电影上映前一个月的总销量。而刘慈欣最知名作品《三体》的销量也水涨船高,2月12日《三体》单日销量是《流浪地球》上映前一个月的平均日销量的13倍。京东数据显示,2019年科幻小说销售前5名中,刘慈欣的作品就独占4席。
淘宝方面的数据则显示,2月11日至13日,天猫科幻小说销售量同比增长1800%。其中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三天卖出近3万册,销售量同比增长超70000%。
中国科幻走上立体化道路
2019年,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的大获成功,标志着中国科幻也终于走上了西方发展已久的“小说+电影”的立体化道路。从小说到电影,科幻在中国终于从小众圈子走向了主流文化。据悉,2019年《上海堡垒》《拓星者》等多部国产科幻影视即将播出,一大波国产科幻小说正在出版路上,仅2月份就有《火星孤儿》《人生算法》《灵语》等众多新书上市。“自2015年《三体》得雨果奖之后,国产科幻小说数量就一直在增加,预计今年将会井喷。”《AI迷航》的责编侯言言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影作为流行文化能够快速在大众认知中打开一个大的流量入口,《流浪地球》的成功对于中国科幻产业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为中国科幻电影开创了标杆性先河,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科幻电影出现。这些科幻电影故事的源头最终还是要回到科幻文学板块,这一板块的从业者也会越来越多,整个产业也会走向一个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国产科幻迎来了新的纪元。”
《火星孤儿》
知识均为编造 学生能否发现
随着科幻板块的火热,一大批科幻新作也获得关注。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火星孤儿》最近成为科幻圈内外很热门的小说。作者刘洋现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他不仅是一名科幻作家,也是物理学博士。故事发生在近腾中学——一所前所未有的学校,凭借难以想象的另类教学,维持着奇迹般的升学率。“已经鉴定过了,非常棒!”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得主,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说,“把中国语境里最现实的高考与最抽离的物理学想象结合起来,也许是近几年看到过最硬核的中国原创科幻长篇了!”
“小说的核心设定其实来自一个简单的想法: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学生会发现吗?我想,很可能不会有人质疑。”谈及创作《火星孤儿》的初衷,刘洋说起了自己的个人经验。“在读研之前,我曾在一所中学教过两年高中物理。从我的教学体验来看,目前中学的科学教育仍然是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师并不关注知识的发现过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对于课本上罗列的科学结论,学生们都习惯于毫不怀疑地吸收,而不会去探究它的产生过程,更不会去质疑结论的合理性。但在我的理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论和质疑精神,才是科学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AI迷航》
人工智能失控 世界将会怎样
另一本值得关注的本土科幻新作《AI迷航》,来自读客文化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在“如果人工智能失去控制,世界将会怎样?”这样一个科幻设定前提之下,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机器觉醒、伦理混乱、文明重构的人机共存新世界。《流浪地球》中主人公带着地球流浪的中国式精神内核,在《AI迷航》中同样存在。书中的男主角程复经历艰难险阻,一心想要带着飞船的人员回归祖国,血液中流淌着国人对于家国的特殊眷恋之情。
“中国式故事、中国式表达,这是本土科幻作品能够打动大众的地方。毕竟国外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发展了几十年,和他们相比,我们整体还有很大差距。”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江晓原教授评价,《AI迷航》“可以视为中国青年科幻作家和国际潮流接轨的努力成果之一”。
《人生算法》
新奇概念成真 带来哪些挑战
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得主,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新作《人生算法》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也是一部硬核科幻短篇集。在这部作品里,陈楸帆试图用“科幻现实主义”作品,直面当代人对科技发展的核心焦虑,实验性地试探“潘多拉魔盒”背后的东西,并展开了文学性的表达与哲学性的探讨。
6篇小说涉及了6个概念、6种未来:男性代孕、冬眠技术、爱情图灵测试、记忆删除、意识上传、恐惧机器……这些看似新奇的概念,在或远或近的未来或终成现实,而到那时,人类将面临怎样的生存秩序与伦理挑战?
“科幻小说并不一定承担着科普或者一定要在科学事实上像教科书、像论文一般精确地要求和束缚,它更多是在想象力上去解放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提供给我们对未来N种可能性的解读方式。”陈楸帆说。(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统筹/刘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