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方之一、中影股份总经理喇培康:2014年初,中影股份正式决定启动《流浪地球》拍摄计划。郭帆导演对拍摄科幻电影有独到的研究,而且特别有激情有想法,我们定下郭帆就充满信心。2017年北京文化加盟进来,还担任了这部影片的承制方。今天这部电影大获成功,虽然是意料之中,但成功到这样的程度,确实没有想到。《流浪地球》的胜利,是出品方和宣发方主创团队的胜利,更是中国电影体制的胜利,没有十多年来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没有全体中国电影人的艰苦奋斗,形成积淀,就没有《流浪地球》的厚积薄发。
出品方之一、承制方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这几年从《战狼》《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包括《流浪地球》的成功,我们总结出几点经验:首先,中国电影的题材和类型其实还有很多没有被拍摄到的,还可以进行很多方面的创新。第二,整个电影一定要有让整个社会和民众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第三,要用观众喜欢的电影语言、用最先进的电影技术来拍摄、制作电影。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部学部长高晓虹:这部影片用艺术的手段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影片中最终的任务虽然由中国人提出并且实施和完成,但是整个计划是全人类群策群力的结果。所有的主角都是英雄,而且都很努力,拯救地球靠大家。这是用电影语言表达科幻内容,其实也是一种希望。全球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了让地球和人类存在下去,团结在一起,共同抗争,正是所谓“和而不同”的理念。
剧作家、电影评论家赵葆华:《流浪地球》是在中国电影业的一个关键节点上出现的一个关键性作品。上个月前,中国电影业还笼罩着一片愁云惨雾,认为中国电影业遭遇寒冬,可持续发展动力丧失,数量下降,好作品流失,这是一些人的判断。可是《流浪地球》的出现却给我们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的力量,让电影业的可持续发展依然动力十足。《流浪地球》也是中国电影由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一个标志性、代表性作品,无论书写方式、制作方式都是颠覆性的,充满创新性的。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我们把这部电影作为第一部收藏电影收藏到中国科技馆。《流浪地球》推动中国科幻走向世界,也预示着我们的科普、科幻系列作品正在迎来黄金时代。中国科幻作品发展历程中,《流浪地球》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这次横空出世是一个里程碑,预示着中国科幻作品从杂志、图书走向了影视的新时代。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红实:从《流浪地球》看到了新导演的崛起和观念的演进。他们身上体现出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创作特质,一是更接地气,也就是说对时代和生活的新变化更加敏感;二是在美学上有站在前沿面向未来的气质。具体到《流浪地球》来说,是具有非常鲜明的当代性或者时代性,年轻一代对于虚拟世界的认知和体验,提升了我们的科幻想象力;在中国融入全球化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导演,有了更宏伟的世界观,或者说宇宙观。当然这部片子还是借鉴了好莱坞,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性。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中国电影的创作有一个惯性思维,被认为习惯于向后看,美国电影是向前看,我们电影写历史的多,写未来的题材微乎其微。但《流浪地球》极大地适应了中国老百姓的观影需求,中国太需要这样仰望星空的电影作品了。这部影片没有把钱花在流量明星上,而是用在电影场景、道具、特效、数字制作上,这是新观念、新方法、新表达结出了新的成果。有人说春节档放灾难性的影片不合适,应当多放合家欢电影,但我觉得《流浪地球》恰恰很契合春节档另类合家欢的主题,《流浪地球》实际上表达的就是流浪和回家,人们为了生存到处流浪、探索、拼搏、奋斗,为了回家不顾一切地疲于奔波、迁徙、辗转、劳顿。春节大团圆,看这样电影是天时地利人和。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流浪地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电影可以在文化中发挥作用,通过这部电影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证明。春节期间大家都在讨论“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和“北京第三区交通委”等。电影工业过去现在未来都面临压力,2018年我们国内国外都面临压力,但是民族精神喷发的时刻被我们这个电影抓住了,可能是无意中的,也是必然的。整体来看,这是一部关乎民族精神、关乎中国社会的指标性作品。
网络影视评论专家汪海林:在观影过程中,我心中升起一种骄傲之情,这骄傲从哪儿来?可能是多年以来中国电影艰难的发展历程,跟《流浪地球》描述的史诗性苦难历程有某种暗合。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们电影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跟好莱坞抗衡的历史时刻到来了。
网络影视评论专家谭飞:电影的整个故事可以演化为三个成语: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特别中国化的故事。这部电影很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准确:背景交代准确,剧本画面剪裁以及配乐准确,煽情点准确,演员选角准确。
(本报记者苗 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