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外媒关注> 正文

祭奠先烈是为了更好地继承革命文化

4月5日是清明节。“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在清明节祭祖早已内化为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感寄托,并由此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代代相传。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祭祖早已不限于家族宗亲中举行,祭祖的对象也从直接血缘关系拓展到非血缘关系的祖先,即出现“共祖”的现象,诚如每年民间都会举行隆重的炎帝祭、轩辕黄帝祭等。当然,这中间也包括在清明节祭奠和缅怀革命先烈。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经过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夺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没有当年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无从谈起今天中华民族之崛起。革命先烈是人民英雄,也是共和国功臣。祭奠他们不仅是为了铭记英雄与功臣,更是为了传承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新中国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色与底气。出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们,没有亲眼目睹过战争年代的残酷、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所以每当听到革命先烈如何为国之崛起、民之福祉而牺牲自我时,难免如隔靴搔痒,缺乏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和认同感,而对英烈的敬畏感和为国奉献的使命感,也就更无从谈起了。然而,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平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今天,没有人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忘本。坚守敬畏革命英雄、崇尚革命文化的底线不动摇,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那么,如何利用清明节来祭奠英烈,激发国人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呢?《史记·礼书》言“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祭奠革命先烈需要一种浓厚的仪式感,以充满仪式感的祭奠活动,唤醒国人心中对革命先烈无限的敬仰之情,并借助仪式上的“在场感”触发人们从对革命先烈的情感认同到对革命文化的价值认同。祭奠革命先烈,也需要讲好先烈故事。要充分借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各种红色资源,通过展览、影视、文学、舞台等多种形式,讲述好英雄的光辉事迹,阐释好英雄的伟大精神,在全社会倡导崇尚英雄、尊重英雄、赞美英雄、学习英雄的时代风尚,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接力革命文化。

  (作者单位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