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社会> 正文

收藏先贤翰墨葩传承乡情邈无涯

(作者/赵亚亚)“我只知道世科这些年干得好,没想到这么好!”这是我们几位同学参观完“为往圣继绝学”关学文献遗墨展览后,崔亚娟发出的赞叹。是啊,世科活出了个人样子,好样子。

牛锐老师做关学讲座

我们和王世科是师范同学,1993年毕业后各奔东西,直至2014年同学聚会相间才再度相逢。“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感慨岁月流逝、同学情最真的同时,发现世科不仅娶了同班美女亚莉做了妻子,而且事业有成。

2019年8月,他在西安办展览,主题竟出自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关学代表人物张载的名言,彰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这段话曾被毛泽东同志、习近平主席、温家宝总理、马英九等人多次引用。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人在电子大屏幕上打出这四句话,向全世界昭告了他们成功的缘由、行动的指南。而今800多年已过,本次展览会用怎样的实物彰显传承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关学精神?心怀好奇与敬意,就急匆匆约了几位老同学前往参观。

展馆内部图

8月的西安,暑热难耐,位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贾平凹文学馆一楼展厅,却书香弥漫,宁静雅致。我们在世科的引领和介绍下,伫立一张张拓帖下,一幅幅书画前,欣赏那泛黄纸张上的墨迹。每幅字画上的笔画回转,通过一管毛笔,都与先贤的身体相连。书画很神奇,透过笔势的流转、墨迹的浓淡,我们似乎能看得见书写者手腕的抖动,听得见他们呼吸的节奏,管中窥豹,联想到诸多陕西贤人的品德、功业,一点点领略大儒们的情怀与追求。9月,“乡贤遗韵”——双皓堂陕西乡贤遗墨收藏展又如期开幕。在惊叹老同学藏品之多的同时,也被他的精神感动。

收藏不易,收藏书画作品更不易。当年张伯驹画四万大洋买下《平复帖》,用一座宅院换《游春图》,可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出身豪门大族。而世科和我们一样,草根一个,白手起家,挣钱不易。但他爱上了收藏,并为此倾注财力精力。

展馆正面

与其他收藏者不同,世科不仅收集、保护、管理书画,还在不断研究着。一幅牛兆濂先生的《知愧赋》六条屏,无一标点,世科为我们三人朗读讲解,并把这位关中大儒创作这篇赋的背景与意图,娓娓道来。这种文化积淀,非一朝一夕之功。八百多年里,关学的几大流派,重要人物,各自主张,贺瑞麟、蒙寿芝、张寒杉、贺复斋、宋伯鲁等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怀,世科从容儒雅,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体现了收藏者的品位和修养。世科立足关中大地,大多收藏陕西先贤们的遗墨,这是小众化收藏,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老陕,我们通过纸上的一笔一墨,可以明白几千年来流淌在自己血液里亘古不变的精神气度。都说中国历史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到陕西,除了看帝王陵,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看五千年文明。到百姓中间看什么?看那些曾经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在百姓中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先贤们。而今,先贤远去,文献著作、书画作品是今人与其沟通的不二选择。

而这些东西,在岁月长河的冲刷中渐渐散佚。世科俯下身子,倾其所有,将这些比珠宝还珍贵的遗墨聚集在一起。他将这些东西捧在手里,装在心里,细细研究,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诸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它们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与我的老同学息息相关。世科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

展主王世科为俄罗斯客人讲解关学

世科在收藏,但不是为了待价而沽,升值发财,他在研究陕西关学后代的书画作品,弘扬和交流古老的中华民族一代代儒学大师毕生践行的“躬行实践”、“勇于担当”、“富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一次次办展览,和专家们的切磋交流,让这些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被一代又一代有志者发扬光大。

我们生逢改革开放之际,是人生之大幸。更美好的是世科和这个伟大的时代,一起成长,彼此成就。(编辑:璎子)

作者:赵亚亚,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出版了散文集《远村那缕炊烟》。

责任编辑: 管理员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