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日早上,建筑工程学院团委杭州暑期社会实践团迎着夏日的晨风,踏进了位于下沙六号大街与沿江大道交叉口的下沙围垦文化公园。
刚进围垦文化公园,就被公园里的红色文化所震惊——凉亭上挂有“为建党100年献歌”字样的横幅,而凉亭下的老人们手拿各色的乐器,听着指挥员的节奏,一首又一首的演绎着红正的乐曲,整个公园都洋溢着红色的音符。
在老人们休息之际,实践团便上去跟老人们了解下沙的围垦文化:下沙,是老一代人口中的北沙,因为曾经钱塘江北岸的一片沙滩涂而得名。钱塘江涨潮时,常常无情地冲垮江堤,淹没北岸为数不多的农作物,吞噬下沙百姓的生命。从20世纪50年代起,下沙人便开始为了抵御潮水而建大坝,但前期主要是民众自发修建,没有统一规划,而且块石等材料准备不足,加上急于求成,坝体不坚固等因素,每遇稍大一点的潮水,围圩就会被冲毁。到了20世纪70年代,敢吃苦的下沙人在县委的组织下,一次又一次的筑堤围垦,改白地为良田。经过不懈努力,这片不毛之地终于转为宝地,成为了新城的新区。毫不夸张的说下沙的今天是老一辈人用命拼出来的。
围垦文化公园的雕塑中,有的扛着锄头,挑着扁担;有的拿着铁锹......一座座雕塑无不形象的传达了下沙人围垦,筑坝的艰辛。围垦广场中,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下沙围垦碑记”。碑上短短几百个字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围垦历史,字里行间透露着老一代筑坝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
探索下沙围垦文化公园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围垦历史;更是为了激励代代的下沙人艰苦奋斗,传递围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