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上,观众在体验基于5G技术的VR、AR立体视频。陈晓根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4K超高清、3D技术、大数据、5G网络……新技术的背后,是全媒体发展格局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引擎作用越发凸显的现状。
面对新变化、新要求,广播电视行业积极探索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向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视听新需求的方向迈进。
3月20日至21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作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知名的专业展会,是全方位展现新时代中国广播电视科技创新与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是广播电视领域应用新科技、拓展新业态、传递新理念、融入新时代的重要风向标。
作为展会重要内容之一,3月21日,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融合发展战略合作签约活动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及阿里巴巴集团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有线电视网络“全国一网”融合发展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加大媒体融合的深度
曾几何时,广播电视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强势媒体,但在全媒体时代,它却遭遇了多种挑战——观众的“听”和“看”正在发生转移,广电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正在分散和降低……
展会以“融合引领视界,智慧连接未来”为主题,旨在加快促进广电媒体优化升级、更大力度推动智慧广电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视听生活的新需求。目前,广播电视领域的媒体融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缺乏示范模式、引领模式,“融合”水平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深度”。
在3月20日举行的主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提出,智慧广电不仅是科技创新成果的物理性叠加和一般性转换,还是观念层面的重塑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智慧广电是在融合发展中对广电媒体功能和应用更为清晰的定位、更具开拓的延展、更加宏观的定义。
根据此次展会上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将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发展、改造升级、产品开发和运营管理中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努力将广电网络打造成新型的媒体融合传输网、数字文化传播网、数字经济基础网和国家战略资源网。
与此同时,广电机构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当前,由中宣部牵头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正在推进,广电总局会同中宣部编制发布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系列标准。
2019年2月,工信部、广电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发布了《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了未来3年加快超高清电视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行动举措。据了解,今年,总局将引入标清频道逐步退出机制,计划到今年底,国内中东部地区地市以上主流频道将实现高清播出,到2020年,高清频道将成为电视主流播出模式。
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谈道,超高清技术更广泛应用于电视端,是突破电影大屏和手机小屏重围的有效路径,是保障家庭客厅屏幕永不落幕的支撑性条件之一。超高清视频技术和文创产品的深度结合,会在5G时代产生巨大的效果。超高清视频的产学研一体化路径清晰,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产业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可行性空间巨大,是广电事业产业未来新的增长极。
加快转型升级的速度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已建成全球覆盖人口最多,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然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广播电视网络正面临技术升级、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步伐,着力构建高速、智慧、安全的新型广播电视传播覆盖体系。
目前,《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实施方案》正在进行最后的修订完善和按程序报批。3月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正式将网络整合和升级改造方案列入2019年工作要点,加快建设“全国一张网”。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说,“这是广电网络转型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融合发展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业内人士认为,全国电视网络整合和升级改造,是新时代广电工作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性发展的标志性举措。在IPTV(网络电视)、OTT(互联网电视)等新传播方式快速发展下,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急需形成一个整体,锻造迎接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5G已经成为社会热词,也成为社会通信发展的趋势。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快5G技术商用,电信运营商从去年开始已经在国内几个城市开展试验网建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签署了5G战略合作协议,在今年春晚和全国两会中开展了4K超高清电视节目的5G网络传输试验。
广电系统正在积极争取融入5G建设阵营,建设面向5G的移动交互广播电视网络。“这是贯彻中央确定的移动优先战略,推动广播电视人人通、终端通的重要举措,是5G环境下广电行业插翅腾飞的历史性机遇。”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马黎说。
此外,当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质量、效能、服务等多方面的短板依然存在。张宏森认为,当前应着力完善技术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在加强内容供给、改进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改变重发端不重收端、重覆盖不重受众、重播出不重效果的现象,使公共服务有机融入智慧广电的建设进程,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加满足群众期待、更加凸显质量效益。”
加强技术创新的能力
长期以来,广播系统内容上的提高和突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培育过程,而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上推动产业升级,效果会更加明显。“比如电影从2D到3D,从小幕到巨幕,技术升级迭代带动了电影工业生产力的提升,因此才有了《战狼Ⅱ》《流浪地球》等影片震撼的视觉效果。”尤肖虎说。
其实,从电视的发展历程来看又何尝不是这样。技术突破是带动行业转型的关键。1973年中国开始试播彩色频道,2003年有线电视数字化,再到现在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每一次产业升级都归功于技术升级的驱动和引领。“因此,我们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推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加快推进以广电行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张宏森说。
要加快广电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必须将广电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融入国家整体科技创新体系。与此同时,广电生态圈的智慧化监管也亟待加强。业内人士认为,要抓紧完善广播电视监管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架构、系统方案、标准规范,实现跨业务、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智慧化监管,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监管体系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2018年12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为有效解决困扰行业多年的收视数据采集难题提供了支撑平台。当前,数据平台正处于试运行阶段,现阶段采集的电视用户数已经突破7000万户,预计到今年6月底,这个用户数将突破1亿。平台的建立,从实践意义上正在破解收视调查等困扰行业的历史性难题。据了解,今年,总局还将出台广电大数据应用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