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临近,幼儿园老师一条微信让王女士犯了难。原来,幼儿园要举行新年联欢会,老师请孩子们每人准备一份礼物,联欢会上抽签互换。老师特别提示,礼轻情意重,别买贵重礼物。王女士琢磨着让孩子画张贺卡作为新年礼物。几天后,老师的又一条微信,让她有点蒙。微信中有班级礼物交换角的图片,“好多礼物啊,都包装精美,一看大小就知道不便宜,我们孩子的贺卡肯定拿不出手。”王女士赶紧改变计划,匆匆到商场买了百元左右的乐高恐龙。
如今,老师过节不收礼,孩子们之间“换礼”倒越来越流行。到底是该“重情”,还是该“重价”,是引导孩子们记住情谊,还是相互攀比,这道题目,老师和家长都需要寻找答案。
以小博大,孩子高呼“赚了”
姜女士说,“有一次幼儿园让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拿到班上,互换礼物,我就真的让孩子把一只八成新的玩偶熊拿到了班上。结果放学的时候,她捧着一个全新的遥控汽车出来了,显得特兴奋,大喊‘妈妈,我觉得赚了’。”站在一群家长中间,姜女士特别不好意思。
有赚就有赔。有的孩子用一本中英文互译彩页童话书换回一小包膨化食品,有的孩子用一大盒进口巧克力只换回几张彩色贴画,一只四肢都会动的恐龙玩具则换回了根铅笔……虽然家长用“礼轻情意重”安慰孩子,但孩子明显失望了。
郎朗在朝阳区一所公办幼儿园上大班,他觉得“只要是可以玩的都是好礼物”。他说:“班上换礼物的时候,小朋友的礼物都是买的,很少有自己动手做的。”
为孩子备礼,不得不“攀比”
在电商网站搜索幼儿园,自动联想出“礼物”两字,甚至还会细分为“元旦晚会”“实用礼物”“纪念品大班”“生日伴手礼”等定义词汇。其中,仅以“元旦晚会小礼品”为标注的礼物就有足足45页,最便宜的不到1元,最贵的超过500元。可以刻字的不锈钢杯子、小汽车模型和卡通手表是其中的热销品。
“接送孩子,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我家孩子这次送的礼物太便宜了,感觉都不太好意思见其他家长。无形中,就有了‘攀比’的意思。”一位孩子上中班的家长说,“经过上一个学期的磨合,班上现在礼物的‘物价’基本稳定在100元左右。”
孙女士每次出国或出差,都要购买一些几十元到一百元的纪念品,一买就是五六件起步。“我是囤货呢。”她说,孩子在幼儿园上中班,“除了过节,每年孩子过生日也会给班上小朋友和老师准备小礼物,一年算下来至少要准备三四十件小礼物。”
记者随机询问了10位学龄前孩子家长,有8位家长明确表示,“不得不”参与礼物交换活动,而且会有攀比的心理。一位家长直言:“说是小朋友准备礼物,最后还是变成了家长的作业。”一位孩子在上小班的家长说:“有一次老师让家长准备纸,第二天教孩子折小礼物送同学。我本来想用已经写过字的废纸,结果一位家长直接跟群里晒出了精心准备的彩色纸,弄得我赶紧跑了三四家打印店和包装店买了各种漂亮的纸。这种‘攀比’都是无形中的压力,确实挺折腾人。”
交换的其实不止是礼物
为什么要交换礼物?东城区一家幼儿园的老师说,活动主要在大班进行,因为他们马上要升入小学,突然转变的环境往往让孩子不适应。“通过我们多年在幼小衔接领域的观察,才设置了这类自制物品交换的活动,这个过程不仅让孩子学会沟通,还可以享受被同伴认可的自信。”
那该如何交换礼物?家长刘先生建议,在设置“交换礼物”的活动时,还是应该引导小朋友自己动手,画一幅画、做一件手工折纸等作为礼物送朋友,既能表达心意,又能提高动手能力,更不涉及价格问题。
还有一些家长建议,幼儿园应该将收礼礼仪作为“必修课”。孙女士说:“礼尚往来没有错,但要教会孩子收到礼物后应注意的礼仪,比如对送礼物的朋友当面说谢谢等。”
一位幼儿园一线老师说:“不能完全用成人眼里的价格、新旧来衡量礼物的轻重,还是要引导孩子通过类似的活动懂得分享、珍惜友情。”(记者 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