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不要随意使用蒲地蓝
修订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医生:修订不代表不能用,而是提醒合理用药
孩子发烧咳嗽,来盒蒲地蓝。对于不少市民来说,蒲地蓝就像是“万能药”。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对蒲地蓝药品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将之前“尚不明确”的不良反应改成恶心、呕吐等。消息一出,不少家长有点心慌,这药还能用吗?
增加不良反应的说明不代表不能使用。医生介绍,蒲地蓝更适用于发热、咽痛等风热感冒,体虚、胃寒以及流鼻涕的风寒感冒患者不宜用。此次修订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提醒大家合理用药。
“请问我的孩子拉肚子,还能吃蒲地蓝吗?”11月6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药房咨询窗口,一位年轻妈妈满脸焦急地问。近日,国家药监局决定对蒲地蓝制剂处方药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对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修订。不少家长提出疑问,蒲地蓝还能用吗?如何用才科学?孩子感冒,用药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
修订明确不良反应增加禁用说明
在不少家长心中,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是孩子感冒咳嗽的备用药,甚至还被当作“万能药”,某些省份还将其列为流感中医药防治推荐用药。它主要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等组成,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作用。记者注意到,在目前的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和禁忌都是“尚不明确”。
食药监总局此次修订指出,蒲地蓝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过敏等反应,并增加了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的说明。在注意事项中,还明确孕妇慎用和过敏体质者慎用。
对此,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黄剑臻主任药师解释,蒲地蓝作为一种具有显著药理作用的中成药,临床上主要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等。此次修订不代表不能使用,而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下药。
黄剑臻说,目前,大部分服用蒲地蓝的都是感冒患者。如果是风热感冒,一般会出现咽痛、舌苔发黄、发热等症状,这种情况可以选择服用蒲地蓝口服液。如果是风寒感冒,有流清鼻涕、畏寒、舌苔发白等症状,蒲地蓝含有的蒲公英、苦地丁和黄芩成分具有苦寒药性,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体质虚寒的患儿,腹痛、拉肚子或是脾胃虚寒的患者也都不宜服用。对于孕妇来说,虽然暂无科学数据证明这些药物会带来损伤,但为了宝宝的健康,也建议孕妇谨慎使用。
“中药的使用一定要根据中医辨证来对症下药。”黄剑臻说,蒲地蓝的使用非常普遍,临床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反应的报告,如恶心、呕吐、腹痛、头晕、乏力等,还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如果不加辨证随意服用,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还可能延误病情。他建议,在不明确病情的情况下,一定及时到医院就医,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合理用药,“不用错药,不滥用药”。
建议避免某种成分服用过量的情况
此次修订药品说明后,不少家长表示,以后给孩子用药要更谨慎。“我家有两个宝宝,平时家里都会有几盒蒲地蓝备用。”35岁的二孩妈妈张女士说,以前孩子出现感冒的症状,她都会给孩子用蒲地蓝,“这个药的效果还可以”。不过,她坦言,看到蒲地蓝可能有不良反应后,她觉得以后孩子生病,还是应该去看医生,不能自己乱用药,“还是要听医嘱,药不能凭经验用”。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雷艳青主任药师建议,家长给孩子选择非处方感冒药时,应明确孩子的症状,选择针对性治疗用药。单方制剂是由单一药物构成的药品,疗效相对集中,副作用较小。复方制剂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混合制剂,疗效相对丰富,但易造成过度用药。
如果孩子只有一种感冒症状,则针对性选择含有相应治疗成分的单方制剂感冒药。如果孩子同时表现多个症状,可能需服用多种单方制剂。注意不要给孩子同时服用多种含相同成分的感冒药。
雷艳青说,一般来说,发烧、头痛,可选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成分感冒药;流鼻涕、打喷嚏、流眼泪,可选用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等抗过敏成分的感冒药;鼻塞、鼻黏膜充血,可选用含伪麻黄碱的成分感冒药;有痰,可选用含有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等祛痰成分感冒药;咳嗽,可选用含右美沙芬成分感冒药。
父母在给孩子选择感冒药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品成分,避免某种成分服用过量的情况,用药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
释疑
为何不良反应是“尚不明确”
业内人士表示,“尚不明确”是“尚未发现”的意思。标有“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不等于药品有问题。目前市面上的中成药,也都是按国家标准,进行了长毒试验、急毒试验、药效试验、三期临床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现明确的副作用,但今后应用中,会不会发现有副作用,还有待观察,故只能注明“尚不明确”。这和人体体质的个体差异,中成药成分复杂、副作用不明显,以及样本容量大小有关。
国家药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很多产品已上市多年,如果在上市后监测到不良反应,在修改说明书时必须全部说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建立以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对该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负主体责任。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每年也会通过相关渠道给企业反馈信息,今后药品说明书的修订应当是动态的。
同时,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特别是2017年7月《中医药法》的颁布,国家对中药的安全性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此次修订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提醒公众合理用药。不良反应写得越详细,医生在使用时也就越明确注意事项。(记者 张树波 通讯员 刘利 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