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社会> 正文

共享单车为什么越骑越少?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摆的车倒是多,只是能骑的越来越少了”,这是目前各大城市共享单车用户的普遍感受。有记者在深圳一区域调查发现,30辆共享单车有近一半都因无法扫码、部件损坏等原因而不能使用。尽管坏车遍地,运维人员却难觅踪影,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废弃单车沦为城市垃圾,成为公共治理难题。

  一度受到各方追捧的共享单车,为何如今被弃之如敝屣?背后的因素复杂多样,但企业不愿投入真金白银对单车进行管理维修是主要原因之一。据运维人员透露,自己每月工资是“4500元底薪+每日30元的饭补”,工作量底线是每天找到40辆故障车、10-20辆不等的僵尸车。一旦达标,便对其他故障反馈置之不理。

  而更残酷的现实在于,硕果仅存的共享单车企业几乎都陷入“变现焦虑”,破产传闻不绝于耳,面对外界指责,纷纷摆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有利可图时就趋之若鹜,一旦经营不善就撂挑子,一句“没钱”就把烂摊子丢给政府和社会,哪有这样的道理?

  回望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种漠视责任的做派贯穿其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共享经济风口初现时,各路人马大干快上,罔顾城市容量,无序投放单车;扰乱公共秩序后,企业又避重就轻、上推下卸,直到政府部门出面才增设了运维员;而一旦在市场竞争中败北,不乏企业拍拍屁股走人,押金不退、垃圾不收,留下一地鸡毛。到头来,产生的巨大负外部性和造成的社会治理成本,全由政府和社会被动承担。

  作为新业态中的典型个案,共享单车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失为一个样本。在“互联网+”的时代,新兴平台百舸争流,但不约而同地走着同一条老路:野蛮生长、漠视责任、速兴速衰。从假冒伪劣屡禁不止的电商平台,到生命悲剧屡次重演的网约车,这些事例都说明,新业态繁花盛开,但缺乏整饬必然杂草丛生。

  企业是逐利的,不可能主动承担责任,与其指望他们自律,不如政府部门提高治理预见性。企业入场前就要提前研判,努力做到“举措跑在问题前”。企业入场时,不妨学学西方国家审慎的态度。比如,西雅图曾要求共享单车试运行6个月,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后,才决定放行与否。旧金山市政府因为单车企业扰乱城市秩序、侵占公共面积,勒令其租用私人停车场地。企业黯然离场时,相关部门该对企业追责就追责,不能被动埋单、吃“哑巴亏”。

  总而言之,新业态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势必越来越多。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政府部门,都要鉴往知来、未雨绸缪。不妨好好分析共享单车这个案例,防止“公地悲剧”再次上演。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