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地区国资陆续出台驰援上市公司的计划,本栏认为这属于一举多得之举。既能帮那些质地不错但暂时面临流动性危机的上市公司解困,还能实现国资低价入股、保值增值的目的。
从道理上讲,大股东和上市公司是两个不同的法人主体,然而,它们又是血脉相通。一般来说,股票质押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们融资的主要途径。
在上市公司股价稳定的基础上,即便是高比例质押,大股东的股权质押风险也不算突出。但随着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大幅重挫,那么大股东们的股权质押风险就开始显现,而上市公司大股东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可能会波及上市公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股价如果出现超预期下挫,那么就连接受大股东们高比例质押的券商、银行等质权人也将承担极大的风险。
一旦大股东或者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出现危机,银行是很难给上市公司提供低息贷款的,其他金融机构放贷也会十分谨慎,即便是能给予一部分额度的贷款,给出的资金成本也可能会非常高,而且额度很低。这样的情形之下,上市公司可能会被一步步带入深渊,一家优质的上市公司可能因此而彻底倒下。
在此情形下,国资的及时出手就显得意义重大,帮大股东解围,同时化解上市公司的危机。具体的做法主要包括国资购买一部分上市公司股份,降低大股东的杠杆,这样既能够做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也能兼顾大股东对于上市公司经营权的控制,国资入股只是帮助大股东和上市公司渡过难关,并不主动谋求控制权。一旦公司运营好转,国资将大概率退出,这一过程中,国资也能享受到一定的投资收益。
除了直接购买股票,国资还有可能承接大股东的股票质押,并不设平仓线,这样做的好处是持有上市公司的债权,一旦公司资金链开始好转,国资就能够快速平稳地退出,并获得这段时间的利息收入,这也是对上市公司很好的帮助。
当然,地方国资驰援的上市公司对象有着很严格的标准体系,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享受到国资驰援的优待。只有那些质地优良,所处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看好,而且没有其他复杂不利因素的上市公司,才可能成为驰援的对象。通常来看,这些公司在行业内排名靠前,产品竞争实力较强,只是因为短期的流动性困难对经营造成了压力。
之所以对驰援对象严格把关,主要是因为国资必须在助力上市公司纾困的同时,还要保证自身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纾困的过程中,国资必须要尽可能地去排除或者降低投资风险,这才能够实现一举多得的目的。
从市场表现来看,获得国资驰援的上市公司股票普遍受到投资者青睐,这也有助于相关标的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止跌,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以及投资者而言,同样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