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其发展关乎民族的延续、事业的传承,培养好未成年人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近年来,各地市开展“书记县长话未保”活动,探索实施一系列未成年人保护的新机制、新做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未成年人保护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以系统思维谋划保护框架,各职能部门需共同参与、共同发力。2021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在原来对未成年人给予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大保护”的基础上,新增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这一变化,进一步明确了民政部门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承担的重要责任。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点重点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一、兜底保障守住未成年生存发展底线。切实抓重点未成年群体的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坚决履行好监护兜底的法定职责,健全完善未成年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对不同类型未成年人生活兜底保障需求开展研究,采取分类施保、分类施策,实施更有针对性、更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需要的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政策。如深化“一网四化”体系,加大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工作,依托网格平台,全面摸底排查、建档造册,建立信息库,过信息分析、研判,分类处置移交有关部门,解决户籍、学籍、生活困难等问题,实现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兜底保障,聚合民政、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资源,大力推进76个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启动“合力守护 关爱成长”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项目等;建立“红色港湾”,拓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工作,举办各类辅导班兴趣班573场次,夏令营36场次,心理咨询辅导个案37个、安全教育活动83场次、文化宣讲65场次,共2000多人次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受益;建立“阳光守护1+N”模式,深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建档造册53人,入户探访141人次,个案辅导7个,提供各类服务400人次;建立“避风港”综合保护中心,落实未成年被害人援助工作,开通社会救助绿色通道等程序,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一体化援助,传递司法温度;建立“大数据库”,提升宗教活动场所儿童管理工作,将106名宗教场所儿童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建立“双专”服务力量,推进“福蕾花朵”关爱保护工作,开展个案辅导10个,协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申报37人,其中已完成认定33人,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活动及专题培训113场,累计服务5376人次等。
- 培育发展未成年人服务类社会组织。未成年人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未成年人顺利实现社会化,这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只依靠政府、学校和家庭,没有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员,这项工作很难做好。未成年人服务类组织机构能充分发挥“补给站”的作用,为未成年人群体提供专业关爱服务。同时,整合阵地资源,培育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合高校建立1个志愿服务服务基地,实施“青年志愿者成长计划”,招募社会爱心人士组建“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87场,服务1500多人次,关心关爱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建立创新创投的公共平台,引领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团队以及热爱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公益创投,推动社会服务创新要素融合互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民政工作的作用,助力提升民政基层组织服务专业化水平。接下来,将大力培育发展未成年人服务类社会组织、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体系、建强未成年人保护队伍,让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从“资金保障、物质保障”向“资金保障+物质保障+服务保障”的转型升级。
三、创新未成年人保护宣传载体与渠道。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优势,运用网站、“三微一端”等新兴媒体,以大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进一步扩大受众面和传播度,结合本地实际打造一批品牌宣传活动,并形成长效宣传机制,营造持续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
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做好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既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民政部门的神圣职责,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民政部门将持续推进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落地落实落细,织牢织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们将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努力把这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不让一个未成年人“掉队”。荔城区民政局供稿(林龙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