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社新闻网讯(记者 黄建材 通讯员徐婉燕报道)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德化县侨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侨联的工作要求,聚焦县委、县政府“五个年”工作部署,立足扶贫工作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搭建“五个平台”,统筹推进产业、教育、捐赠等举措,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抓实帮扶措施,提高帮扶质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侨界力量。
搭好“贫侨数据”平台,科学把准“方向盘”。根据德化县侨情与港澳乡情普查数据显示,德化县现有归侨215人,大部分归侨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个别归侨住在危房,或者身患重病、身有残疾,个别归侨为低保、五保对象,依靠国家补贴、社会救助生活。县侨联及时建立贫困归侨、侨眷资料数据库,全面掌握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定期回访,倾听心声,将了解到的有关生活困难原因及时整理分类,分级分类处理,扩大帮扶覆盖面,努力解决贫困归侨、侨眷生产生活难题。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孤寡、无劳动能力、大病大灾等贫困归侨侨眷建档立卡,争取将他们纳入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范围;对有劳动能力又有好的发展项目但缺乏资金的贫困归侨家庭,采取一定的资金扶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扶持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业等,帮助他们走上脱贫之路。
搭好“挂钩扶贫”平台,补齐脱贫“最短板”。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并结合我县侨情,制定《德化县侨联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提出工作要求,强化挂钩帮扶责任制。帮扶责任人要跟踪了解清楚结对贫困户该享受各项扶贫政策落地情况,填写帮扶手册,准确记录脱贫过程和家庭情况实时变化,并根据贫困户家庭变化动态,明了帮扶措施的成效,及时调整不合实际的帮扶措施,确保帮扶实效。在帮扶过程中,县侨联与三班镇岭头村携手共谋,助推脱贫攻坚,本会2名科级领导与三班镇岭头村郑文德、郑伟煌实施结对帮扶,以提供资金、信息服务等方式助其增加经济收入。周建阳主席挂钩单身汉郑文德,帮助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目前养殖黑山羊8头、鸡鸭70羽,种植生姜2坵、水稻近2亩,出产鸡鸭收入3000多元,并修建了居住用房。郭晓军副主席挂钩单亲家庭郑伟煌也从学校走向社会,有了一定的学徒收入,母亲在德化三班陶瓷厂家找到相对固定的工作,实现较为稳定的家庭收入。
搭好“精准扶贫”平台,让扶贫补助渠道更有“力度”。合理统筹运用省、市财政贫侨救助专项资金、黄仲咸教育基金等开展帮扶活动。积极配合市侨联开展新春慰问活动,陪同泉州市侨联调研员陈海涛到我县走访慰问林文生、连龙桂等贫困归侨26人次,发放慰问金13000万元。为叶天爽、李启贤等15名低保、五保或大病大灾贫困归侨申请省、市侨联贫困侨救助金54392元。合理使用华侨事务专项经费,对全县26名散居困难归侨侨眷、特殊困难老归侨生活进行补助、救助,发放慰问金64200元。在泉州市侨联联和市侨青联开展的第十二届“侨青助学”活动中,我县受助贫困学生26人,发放助学金26000元;在“同心助学·松柏成才”行动中,为今年被录取到牡丹江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单亲家庭、低保户侨眷张钦灿同学申请助学金5000元。
搭好“公益扶贫”平台,让脱贫关怀更有“温度”。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一步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新风尚,关爱老年人的生活,县侨联响应县委、县政府打造“爱心幸福城”倡议,向全县12个村的“爱心厨房”捐资共60000元,助力我县“爱心幸福城”创建,让“世界瓷都·以德化民”的人文关怀,通过“爱心厨房”走进千家万户,关爱老人、情暖夕阳。携手泉州爱尔眼科医务团队开展“侨爱心·光明行”活动,去年在我县18个乡镇开展义诊近2000人次,为符合手术指征的158个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今年以来深入全县中小学生校园筛查12场,在东埔社区义诊2场、美伦山景叠苑义诊1场,义诊人数3000多人,有效扩展德化县“医疗扶贫”的广度。
搭好“产业扶贫”平台,共谋“产业脱贫”好日子。三班镇锦山村侨联是德化县第一个成立的村级侨联组织,2019年“锦山竹编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县、镇、村侨联适时介入,在技术、信息、销售上给予指导,将“锦山竹编”扶持成为贫困归侨侨眷的创业创收项目,使大部分贫困户摆脱了困境。今年8月,为进一步提高“锦山竹编技艺”设计创作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由县、镇、村三级侨联联合举办为期5天的“锦山竹编技艺”设计创作骨干培训班。本期培训班邀请了华侨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李勇教授讲授华侨历史文化,聘请了泉州工艺美术学院的赖颖秦教授讲解工艺创作理论,几位长期从事锦山竹编的资深传承人做实践操作辅导,可以说是一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综合型培训活动。培训班促使学员们进一步钻研锦山竹编工艺技能,掌握创业脱贫的本领,为今年脱贫攻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