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针”有大义,巧思开新章
——访厦门迈瑞思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铭
90年代后期以来,传统的自然与合成材料已不能满足人类多种多样的需求,生物材料科技迅速发展,即使在当今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依然保持着每年13%的高速增长。基于这份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与精力,并在生物材料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展,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与此同时,另一个神秘、广阔但同样有待开发的领域——海洋科技也同样被国家纳入了提速发展的日程,4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与1.8万余千米的海岸线为海洋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绝佳的温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的陈铭归国后落户海边,创办了厦门迈瑞思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自身的药剂学专业与海洋生物材料相结合,用一枚小小的蜂海绵骨针,撬动了多个相关领域的崭新变革。
绵里藏针,一次问答催生跨界创业
谈起自己在海洋生物科技领域的研发与创业,陈铭笑说:“这其实是一次偶然的跨界。”因为他此前一直接触和研究的是药物和皮肤递送领域。07年,在拿到北京大学药学院的药剂学硕士之后,他先后赴德国耶拿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攻读了药剂学博士,又从事了化学工程系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直到2015年才回国入职了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并先后成为了厦门市和福建省的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入选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
一开始,陈铭对于自己回国后的研究方向并没有具体的规划,但多年以来的专业素养与敏锐眼光还是让他抓住了一瞬即逝的灵感和机遇。当时,他由于工作原因,结识了同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任教的王德祥教授。与陈铭的海归背景不同,王德祥教授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本硕博的学业均在学院内完成,早就与海洋科技的研发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在海绵动物的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不仅鉴定了多个海绵新种,还深入开展了海绵个体生物学研究,实现了海绵人工有性繁殖技术和规模化人工挂养技术的突破,为活性产物、海洋药物研发团队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在与王德祥教授的一次交流当中,陈铭偶然得知,王教授的手在接触海绵后经常会感到刺痒,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和兴趣,于是便追问这种刺痒究竟是海绵中什么物质导致的。王教授告诉他,其实是海绵生物的骨架,也就是海绵骨针。
这一番问答让陈铭隐约察觉到了海绵骨针可能在皮肤递送方面有着特殊的功用,便干脆与王教授一起,寻找各种各样的海绵生物骨针做研究。经过反复的观察和对比试验,最终发掘出了蜂海绵骨针(SHS)这一生物材料。这种骨针提取自蜂海绵,呈微米级硅质双针尖状,可以物理微创的方式在皮肤表面形成大量的微通道,实现各种药物和活性成分快速进入体内,在医疗美容、药械组合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发潜力。
在这一重大发现的基础上,陈铭与王德祥教授依托于厦门大学海绵课题组和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制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正式组建起了一支由海内外知名院校高素质人才及多位国际知名学者组成的研发与顾问团队,于2016年共同创立了厦门迈瑞思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蜂海绵骨针在化妆品、药品、生物制剂、疫苗等领域的推广与应用,致力于让这项神奇的生物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同时引导蜂海绵养殖进行环境修复与其副产品的深度开发。
骨针虽小,挑开皮肤给药崭新篇章
作为一个在药物和皮肤递送领域浸淫多年的专业科研人员,没有人比陈铭更加了解蜂海绵骨针的发掘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与应用前景。
陈铭介绍道,蜂海绵骨针,实际上可看作是一种新型的微针,与常见的其他微针系统相比,它在经皮给药、促渗吸收方面具备天然且明显的优势。要知道,在大家比较熟悉的普通针头里,即便是型号最小的26号静脉滞留针头,其直径也有450微米。刺入皮肤后会引起疼痛、出血,处理不好甚至还可能引发感染。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微制造技术的成熟,出现了滚轮微针,其长度和直径因此大大缩减,达到了100-200微米,但依然没有消除疼痛与出血情况。这种技术目前也被一些整形医院应用于临床医美。不过,滚轮微针在皮肤上形成通道后会离开皮肤,由于人体皮肤的弹性,这些微通道通常会在20-30分钟内闭合,导致药物及活性成分有效渗透的时间相当有限,并且有一定风险断裂在皮肤内,难以取出。 到了2010年左右,澳大利亚的一家公司又推出了一种贴片式微针技术,这种微针贴片很小,可以在皮肤表面停留7-14天,但缺点是给药面积很小,通常只用于疫苗或胰岛素等全身起效药物的递送。
但蜂海绵骨针的出现解决掉了上述所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首先,它只作用于皮肤角质层,不伤及皮肤血管,所以不会引起出血和感染,疼痛感也大大减轻。其次,蜂海绵骨针在皮肤角质层形成的每平方毫米超过100个纳米通道,可以在皮肤表面停留48-72小时,显著增加活性物质的经皮吸收时间及效率, 还能随着角质层细胞自然脱落且无残留。更重要的是,蜂海绵骨针不受使用剂量、添加比例、药物形态、皮肤部位甚至状态的限制,无论是凝胶、乳液、膏霜等均可在任意大小和部位的皮肤上涂抹,使用后还能促进皮肤微循环,改善肤质。
在如此优越的性质与功能基础上,陈铭与王德祥教授怀着兴奋且激动的心情,带领着迈瑞思邦的团队在蜂海绵骨针的应用研究上做出了一些尝试,并因此获得了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的认可,得以在中心提供的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园区扎根发展。然而正当此时,与陈铭共同研究、共同创业的王德祥教授被诊断出了结肠癌,于2018年离开了人世。这给陈铭和刚起步的迈瑞思邦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但悲痛之后,陈铭与团队也更加体会到了所肩负的使命与重担,夜以继日地埋首研发,希望能够让王教授生前的研究成果与心血发扬光大。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潜心钻研,如今的迈瑞思邦已经将蜂海绵骨针技术高效推进到了第六代。其中既有用于中小分子经皮递送的单独使用技术,也有将蜂海绵骨针与纳米载体颗粒、与阳离子脂质体等协同作用,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及活性成分递送甚至局部基因干扰和基因编辑的结合技术。既有利用骨针表面烷基化,服务于蛋白药物吸附和释放的疫苗经皮递送技术,也有立足于骨针的介孔层修饰,帮助药物协同装载和释放,甚至与光敏剂结合应用于皮肤癌治疗的医疗技术。最新一代的蜂海绵骨针还完成了与低频超声的结合,有效降低了骨针用量,并进一步增强了效果和安全性。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被应用于递送肝素,辅助浅表性静脉曲张的治疗上,同时也在深层静脉血栓的治疗领域和医疗诊断领域展现出了应用前景。
在此基础上,陈铭也带领迈瑞思邦团队,率先推出了立足于以上技术成果的三大系列产品,包括:Microchannels™ 蜂海绵骨针系列,即高纯度蜂海绵骨针无菌原料和表面烷基化、介孔化的蜂海绵骨针;Flexiblipo™ 脂质体系列,即以纳米柔性脂质体包载技术为核心的亲水性、亲脂性药物或活性成分的纳米脂质体包载体系;Deformlipo™ 微乳系列,即以纳米微乳包载技术为核心的亲脂性、油溶性药物或活性成分的纳米微乳包载体系。同时,公司还将这些技术融合在一起,推出全新的功能性护肤品丰瓿 ®(Froburpe®)系列,用于皮肤亮白、抗衰、抗敏、祛痘等全方位的护肤应用。
微针大义,全面发力奔向广阔未来
随着一代代新技术的延伸拓展与多系列产品的逐步推出,迈瑞思邦的发展逐步迈上正轨,但科研人员出身的陈铭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科技创新的把控。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国际专利5项,国家专利十余项,其中包括蜂海绵骨针制备专利、蜂海绵骨针促渗专利、纳米脂质体包载技术等等,且另有专利在申报中。陈铭表示,迈瑞思邦的每一代产品都会争取国际或国家专利的支撑和保护,最后形成企业的“专利池”,推动地区乃至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发展。
核心技术在手,陈铭对于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与效果也有了更强的信心。在他看来,护肤品与化妆品都不是短期消耗或者一次性用品,只有依靠长期效果、依靠消费者的认可与回购才能真正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下去。为此,他要求公司所有的产品在研发出来之后,都必须经过相应的临床检验,并到国家指定机构登记备案,同时严格按照各级标准做好品控与质检工作。只有经过了效果、安全性等系列检验的产品,才能够最终进入市场,到达消费者的手中。陈铭坦言,就企业目前的阶段来说:坚持做好远比急着做大更重要。在擅长的领域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明确自己的特色并保持住,追求技术与产品的极致,是团队研发与生产的共识与目标。
与此同时,陈铭也深知取舍的重要性。在带领团队专注研发与品控的基础上,他选择将企业的推广与运营工作交给专业团队,通过资源整合各展其长,确保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精力与资源的有效集中,也让陈铭与迈瑞思邦作为厦门大学代表队,凭借着海绵骨针在美容及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研发成果、创业成绩及系列产品,顺利拿下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福建赛区的银奖,技术、品牌与产品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尽管一路而来收获了技术成果、研发荣誉与创业成功,但陈铭表示,一切才刚刚起步。作为一种有特殊功用的生物材料,蜂海绵骨针的应用领域其实可以很广泛。目前的迈瑞思邦选择以美容护肤产品打开市场,更多的是考虑到了这类产品在快速产业化、商品化方面的特殊优势,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和团队建设问题,更快地积蓄起发展力量。而在未来的发展中,陈铭依然会持续关注蜂海绵骨针在皮肤给药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推广,逐渐把企业重心转移到国计民生中更为迫切的医疗领域,让蜂海绵骨针的技术成果在国际上拥有更加明确和强大的竞争力。
陈铭希望,在国家与政策的个性化扶持与引导下,在自己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蜂海绵骨针能够在未来真正从实验室中走出来,走向医疗、走向市场、走向大众,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撬动海洋科技、生物材料与皮肤给药的崭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