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近日发布《北京市生态遥感年度报告(2018年)》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其中生态涵养区和中心城区的植被覆盖度、植被固碳释氧量、水库水体面积等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在2018年达到最好。
生态涵养区和中心城区是北京两大重要生态功能区。“多年来,我们利用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持续、动态地监测,通过对植被覆盖度、植被固碳释氧量、水库水体面积、大气透明度、大气洁净度、城市热岛等多项指标值的年际间分析,反映生态环境及其格局的变化。”北京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负责人王冀介绍。
《报告》显示,2018年,反映城市“绿色”程度的指标——植被覆盖度达到2000年以来最大值,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等级的面积比例达93.2%,较2013年至2015年期间,生态涵养区45%的区域生态质量显著提高。门头沟、怀柔、延庆三区占据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前三位,怀柔区稳居全市植被生态质量第一位。
植被固碳释氧量用以定量评估植被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2018年北京地区植被固碳释氧功能比2012年前整体提升23%,其中生态涵养区的固碳释氧贡献量占全市的85.9%。水库水体面积直接反映生态涵养区水源保护情况,遥感监测显示,2018年北京两大主要水源地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水体面积均达到2000年以来最大值。遥感监测显示,2016年以来中心城区植被覆盖度快速提高、地表温度显著下降,2018年相关数据达到最好。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洁净度自2016年起显著改善,2018年热岛面积已降至近6年以来最小,大气洁净度为近6年来最好。
2018年北京大部地区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地表太阳辐射为近6年来的次高值,主要生长季≥0℃积温较常年偏多,大气可降水量为近16年来最大值,地表实际蒸散年平均值高于常年值13.7%,有利的气象条件对北京生态质量持续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记者 骆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