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文化>文学> 正文

里耶秦简讲述秦朝“小城故事”

  图为迁陵县政府就启陵乡任命邮人(邮差)回复公文的秦简(局部)。

  《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近日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县级博物馆的文物以专题形式在国博展出,尚属首次。

  里耶战国——秦代古城遗址所在的里耶镇处于沅水的主要支流酉水岸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境内。受湖南省文物局委托,湖南省文物考古所于2002年4月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

  2002年6月,在遗址的一口古井内,发现一枚带有文字的竹简,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就此拉开序幕。多枚简牍陆续被运上地面,大多简牍上明确写着秦代日期,“迁陵”这个地名也频繁出现……一号井呈正方形,规模宏大,深14.30米,井壁四周用厚30厘米的木板以榫卯结构叠砌成,每一面用木头42块。第五层出土的、有楚国文字特点的竹简上有“迁陵公”字样,说明楚国晚期可能在此设有迁陵县,并使用至秦朝末年。

  出土于一号井的3.7万余枚和城北护城壕中的51枚户籍类简牍,引起学术界特别是秦汉史学界的轰动。传世的秦代史料十分匮乏,里耶秦简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遗留的公文档案,年代为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为我们认识秦史与秦文化提供了极有意义的新资料。

  《史记》记载秦统一后置三十六郡,具体是哪三十六个郡,或是有更多的郡,两千年来众说纷纭,里耶简文中记载有秦郡名25个,其中洞庭、苍梧、巫,是古人从未有认定为秦郡者。简文明确记载秦朝有洞庭郡、苍梧郡的设置,迁陵设县在秦始皇二十五年,“今迁陵廿五年为县”,以卅四年记“今苍梧为郡九岁”,正好是王翦“遂定江南地”,故洞庭郡、苍梧郡在此年建立,迁陵设县与其同时。

  这批秦简均为毛笔墨书,书写材料绝大多数为木质。简牍形制最多见的是长23厘米,宽1.5—5.0厘米,形态规整的简牍之外,还有笥牌、封泥匣、封泥。在简文中保存有二十五年三月时秦中央公卿的情况中,我们可知当时的丞相是启和王绾,而李斯是典客,里耶简对他在统一前一年的状况略有记录。

  难得的是简文记录有当时秦朝各级职官的名称。一县之长为令或长,也称县啬夫,设县尉以分掌武事,令下有佐。郡、县皆设监御史。县迁设主簿以职掌文书,少内管一县之财务。又设分管各种事务的曹,迁陵有尉曹、司空曹、仓曹、户曹等。还设田官、畜官、仓、库、司空等机构。县下有乡,迁陵共有三乡,即都乡、贰春和启陵三个乡,乡最高主管为啬夫,乡下又分为若干里,里有典。乡以外还有亭,有“阎亭”“唐亭”。亭有校长、求盗、求捕等职……这些资料揭示了秦国的管理。

  当时已有医疗和教育等机构设置。设有负责县学的“学佴”,名亭。有官学,也得有教材,简牍中的九九表应当是供学童学习记诵。有专职的医者“迁陵医静”和医方。

  简文中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资料令我们详细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当时田地有公田和民田之分,秦的公田是国家拥有的部分田地,由官府来管理,收成全归官府。公田还分为左、右公田,管理公田事务是其主要职责。民田即黔首田,简文中有“都乡黔首田”“黔首垦草田”等记载。秦实行“行田”制,即把国有土地划分成小块后颁发给黔首,黔首没有所有权,不可以买卖。黔首使用田地,按规定受田者要向国家交田租,里耶简记载亩租为“一斗三升九百一十三分升二”。

  槎田,是当时使用较普遍的一种特殊耕作技术,实际上是农田的休闲制,“燔田”是“槎田”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迁陵每年春天有“燔田”的活动。

  农作物的品种见于简文者有:粟、菽、麦、稻和芋等。小自耕农的生活状况并不太好,维持简单的生活和再生产都有一定困难。最常见的就是缺乏种子和食粮,“贫无种”的记载较多,遇到这种情况,由官府给予帮助。当时在迁陵一带,商业可能还不太发达,因而农民弃本逐末的现象并不突出,“黔首习俗好本事,不好末作”。迁陵一带种桑养蚕,种植漆树和橘树,简文中有“漆园”和“橘官”。秦除田租外,还有户赋,迁陵居民交纳蚕茧以充当户赋,“卅四年……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

  文献记载和秦汉简牍很少记录有刑徒从事的具体劳动。今据里耶简文,徒隶多从事土木工程,如修城、筑路等。刑徒除参加田间农业劳动之外,还可作园、捕羽、为席、牧畜、库工、取薪、取漆、输马等,乃至担任狱卒或信差的工作,行书、与吏上计或守囚、执城旦。

  里耶秦简是一部两千多年前迁陵的地方志。从简文中,我们看到的既是迁陵一地微观具体的社会史意义的小城故事,又管中窥豹了解到整个秦王朝的地方行政控制、基层社会管理以及赋税征收、徭役调发等方面资料,秦代县廷行政运作的日常呼之欲出。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