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文化>文学> 正文

对话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 畅销书是个伪概念

  从《痛并快乐着》《不过如此》,到《狼图腾》《手机》,经出版人黎波之手,一本本畅销书曾在市场上掀起巨大反响。

  黎波是我国最早的职业畅销书策划人之一,畅销书标志着他的人生辉煌。然而,就在中国畅销书市场走向成熟,与世界日益接轨之时,畅销书突然归于沉寂,前后算来,好时光仅持续了十多年。

  畅销书还能东山再起吗?实体阅读会不会走向消亡?今后我们该看什么?为解答这些疑问,北青艺评特专访了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

  北青艺评:作为资深的畅销书策划人,您怎么看如今“畅销书不畅销”的现象?

  黎波:畅销书本来就是一个伪概念,是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在任何时代,阅读都是件苦差事,在古代,阅读人口从没超过5%。当年之所以出现畅销书,因为年轻人急于接受新鲜事物,又没有其他的替代品。一般来说,报纸能告诉你出事了,杂志可以告诉你出了什么事,可为什么出这件事、怎么解决等,只能看书。

  北青艺评:今天有替代物了吗?它真能替代读书吗?

  黎波:今天有了替代物,我们姑且称它是屏幕阅读,它不仅信息量非常大,而且还有书本没有的互动性,足以替代读书。

  以学习为例,想理解一个东西,最难的是看书,因为很难看懂,所以才要上学。老师一讲,我们就懂了。在老师中,有的善于和学生沟通,他的课就更好懂,有的比较死板,他的课就难懂。换言之,跟着会表演的老师,更容易学到东西。

  在屏幕阅读时代,核心就是表演,这比传统阅读更有效。古人说言传身教,因为他们也意识到,表演比文字阅读更有教化作用。

  北青艺评:您说的有道理,但大家总还是比较怀念传统阅读吧?

  黎波:可没有办法,社会总是越来越集中。在农耕时代,一个村才有一个小地主,一个镇才有一个大地主,想把资源集中起来,要花很长时间,可能是几代人。工业时代到来后,集中的速度大大提升,所以出现了垄断。到了信息时代,集中的速度更快。大家只能在相同的平台上展示不同的特色,所以越分越细。

  比如喝酒,过去是酒精就喝,现在喝啤酒的不和喝白酒的玩,哪怕都喝白酒,而且都喝茅台,也会分出只喝茅台镇、只喝飞天品牌的区别。

  在这样的时代,怎么可能存在一种从8岁到80岁通吃的畅销书呢?只有在网络发展高度不成熟的时代,才可能出现这种概念。

  现在只是网络时代的婴儿期,也许到了5G,才算进入幼儿期,到了10G,才算进入青年期,到那时,可能不用出门也能体验各种生活,那时你还会想读什么畅销书吗?

  我每年都去美国,过去那里的人在飞机上还看书,现在飞机上有WiFi了,人们也不看书了。你算算账就知道:一本书大概70—80元,花10本书的钱,你就能买一台山寨手机,花20本书的钱,就能买一台品牌手机,它给你的信息比几万本书都多,你会选什么?

  北青艺评:您一直从事畅销书的出版工作,这三年的情况如何?

  黎波:三年来,市场不断滑坡,今年最惨。过去做青春文学,三年一个轮回,因为这批学生毕业了,上了大学,下一拨学生喜欢的偶像不一样的,但还是喜欢歌星,整体上看,有共性。

  现在不一样了。新一拨孩子转向喜欢多栖明星,有的喜欢小鲜肉,有的喜欢游戏中的虚拟人物,很难把握。所以青春文学也难做了。

  北青艺评:这些孩子真的无法养成读纸质书的爱好吗?

  黎波:他们从小读屏,交流方式和上一代人完全不一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用手写,七八十年代用拼音,这一代孩子是双手在手机上打拼音,速度特别快。所以从2016年下半年起,新书越来越卖不动。据开卷公司的一份调查显示,2018年新书的销售贡献率不足18%,实在太低了。

  北青艺评:在传统畅销书中,小说占据很大份额,现在小说似乎也不行了?

  黎波:我们过去2000年的历史是圣人支撑的历史,现在没圣人了,大家都看《未来简史》《三体》,关心将来,不太关心过去,因为觉得历史没指引作用。小说讲的都是故事,故事就是故的事,年轻人不喜欢。

  北青艺评:这么说,纸质书真的只有消亡了吗?

  黎波:彻底消亡倒不会,但今后可能不会再有畅销书了。纸质书的好处在于能让人记住,培养内在的逻辑性,有了逻辑性,碎片就成了延伸。过去讲课,要翻很多书,现在网上一搜索,就能得到很多资料。但前提是你要有这种能力,能将碎片化的东西串联成一体,这就需要阅读纸质书。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