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美术馆作为视觉艺术博物馆,是公众的精神文化家园,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肩负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提升国民素质、激发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美术馆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不断拓展、创新面向大众的公共教育服务,成为日益活跃的社会美育场域。到美术馆参观、学习、体验,已经成为新的社会风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面向新时代,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美育功能?
担当大众美育使命
美术馆公共教育应定位为大众美育,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馆应更明确、强调自身的大众美育使命,通过开展公共教育服务,成为大众教育的“会客厅”,审美教育的“实验室”。
美术馆公共教育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与历史悠久的学院式精英教育相比,面向社会大众的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出现较晚。1793年,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对社会普通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美术馆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也是社会日渐民主化的体现。此后,“艺术属于人民”渐渐成为博物馆、美术馆开展大众教育的鲜明口号。中国的美术馆事业从上世纪20年代草创时即已开始关注大众教育。1930年对外开放的天津市立美术馆,在举办陈列展览之外,还设立绘画传习班,招收学员,将馆藏用于临摹。新中国成立后,美术馆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政府部门更是注重通过美术馆这样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艺术的成果和温暖,进而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2017年3月1日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把美术馆定性为公共文化设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调其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美术馆公共教育是审美教育,而非专业教育。我国美术馆建设的先驱鲁迅早在1913年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中便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并认为应设“美术馆”和“美术展览会”以播布美术。美术馆公共教育目的是让广大观众感受艺术魅力,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全面协调发展。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言,“美术馆既是殿堂,也是公共教育的平台,是化育大众的一个美的空间。”
美术馆公共教育重体验与态度,而非知识与技能。作为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美术馆公共教育有别于学校美育,更加注重通过参与式、互动式、建构式等各种方式方法来丰富观众的学习体验,改变、提升其对美的认知和态度。系统化、课程化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并不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重点所在,观众对美的欣赏,对审美经验的体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美术馆公共教育追求的基本目标。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和趣味必不可少,这也恰恰是美术馆公共教育可大有作为的方面。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美术馆公共教育也应从说教式、灌输式、解释式为主的知识技能传授,向观众喜闻乐见的教育体验服务转变,鼓励参与、发现、表达和交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盘活公共教育资源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美术馆面向所有社会公众开放,受众背景之丰富和广泛是美术馆公共教育面临的现实情况。以中国美术馆为例,免费开放以后,每年接待观众均超过100万人次。从专业背景来看,艺术领域专业人士仅占少数,更大量的是社会各界普通群众。从年龄层次来看,不仅有老中青群体,也有在父母陪伴下前来的幼儿。从社会背景来看,每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均不相同。面对复杂多样的观众群体,如何针对其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利用本馆资源开展有效的公共教育服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各个美术馆形成自身特色公共教育体系的关键。
众多经典的艺术作品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资源优势。美术馆公共教育通过运用艺术实物与受众互动,以生动的形象和直观的感受使受众获得直接的审美体验,这种基于实物的现场教育所带来的各方感官调动和体验,是其他类型的教育难以实现的。近些年,美术馆行业馆际间的展览增多,藏品资源的互借和共享增多,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藏品活化和文化惠民。另外,美术馆公共教育将自身专业资源和各方社会资源联动融合、开发利用,不但能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还可实现同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与合作交融。
开放互动的空间情境是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环境优势。美术馆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文化教育平台,通过研究、策展、设计、教育、传播等诸多途径手段,营造有利于观众观展、参与和体验的学习情境。如人工和新媒体导赏,普及性的学术讨论会、专家讲座,在展厅现场举办的艺术沙龙,艺术创作演示和体验工作坊,少儿艺术作品展或针对青少年的专题教育展,展览配套学习手册,多媒体展厅体验及线上交流互动等等。除了“请进来”,美术馆公共教育还“走出去”,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中施展身手。打破传统授课的教育模式,跳出封闭单调的教学环境,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使观众更加轻松自由地欣赏、学习,增进交流,丰富体验,激发创想。
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优势不仅限于上文所述,只有深入挖掘并充分彰显各馆自身特色,才能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新时代的美术馆作为“社会审美教育大课堂”的功能,打造有别于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理念和方法。
探索专业领域创新
作为新兴的专业领域,我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近年来已从最初的学习模仿国外理念做法和比较单一老套的活动形式,逐渐走向自主创新并日益丰富,但仍然面临不少现实问题与挑战。
美术馆公共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美术馆公共教育还未能较有效地与学校教育课程资源结合,形成良性互动的“馆校合作”机制;美术馆内部,公共教育也还没有很好地与藏品研究、展览策划、文创产品开发等馆内资源形成深入密切的协调合作机制。在教育项目开发上,美术馆可以探索的方面其实很多。诸如儿童教育空间和儿童美术馆规划;结合本馆教育资源,开发美术馆教育课程并将其常态化;针对特定人群学习习惯和需求的教育展览策划;结合最新科学技术提供互动教育服务等等。美术馆公共教育不是简单的“搞活动”,不能浮于表面。专业建设和专业领域的拓展,需要更多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在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上,目前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人才还比较短缺。这与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人员队伍迅速扩大、教育活动开展越来越广泛的发展趋势形成反差。
面向新时代,作为大众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公共教育应该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姿态,谋求新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新时代的美术馆,应当结合公共文化服务和创新发展理念,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教育基本理论;增强和激发美术馆创新活力,探索建立公、私美术馆开展教育服务的新型体制机制;适应信息化发展,加快美术馆教育与新技术的融合,增进便捷化、个性化学习体验;结合美术馆特色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服务,推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加强美术馆教育人才培养,努力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新时代的美术馆应当进一步提升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结合藏品、展览、学术、品牌等优势,有效开发、利用各方面公共教育资源,努力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扩大辐射影响,打造真正“为公众的美术馆”,让艺术点亮更多美好心灵。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