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人的去世,在浙江省长兴县成为一大新闻,几乎刷爆长兴人的朋友圈。这位老人就是全国文明城市浙江省长兴县“文明创建第一人”楼伯余。
楼伯余原是长兴邮电局工作人员。退休后,他一直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文明创建,替人们排忧解难上千个问题,被媒体誉为“文明创建第一志愿者”,被长兴的父老乡亲亲切地尊称为“楼老伯”,连续被授予“长兴榜样”“湖州市道德模范”“浙江骄傲”“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那是2002年初,已从长兴县邮电局退休多年的楼伯余迷上拍照,每天背着相机到处拍风景。这时,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生活。那天,他在马路上偶然看到一个窨井盖丢了,为了给大家提个醒,他拍了张照片,投给当地报纸。没想到,报纸登出来,不到三五天,窨井盖就被重新安好。楼伯余心想,做这种事蛮好,是为人民服务,以后,自己就做这些事。
从那时起,不管楼伯余去县里哪个部门,门卫都认识,都不会拦他。以前,县文明办和文联都在县前街的老县委楼办公。长兴县文联秘书长田家村说,每天早上上班,只要一听见“咚咚咚”拐棍敲击地板的声音,他就知道准是“楼老伯”又来反映问题了。
十几年来,楼伯余专挑城市环保的各种毛病。他说只要自己还能走得动一天,就要为长兴县再多挑一个“刺”。
一个早晨,长兴明门港河长孙伟峰接到一个电话:“五月份我三次来到明门港,发现河道情况都不好,河水里有黑油出现,这都六月了,到底是什么问题?”孙伟峰还没反应过来,对方又一口气地报出具体的日期和情况:“3号、20号和31号一共去了三次,我都有详细记录,孙河长,这问题你看到底怎么解决?”
对方并没有报上姓名,但这直率脾气和大嗓门,让孙伟峰一下子反应过来:“是楼伯余!”
孙伟峰担任河长的明门港,由于附近污水管网设施相对落后,下雨天污水管网会出现满溢情况,为此,楼伯余没少给他打电话。从2008年开始,楼伯余就盯上县里各处“问题河道”。他经常带着照片去反映问题,在他的监督下,“问题河道”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楼伯余还“端掉”过当地一家污染河水的化工厂。那是2007年夏天,楼伯余骑车转悠到小浦镇蝴蝶村一条小河旁,发现附近稻田里水稻枯黄,河面上漂着死鱼。村民们向他反映,附近有家化工厂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味道难闻不说,还有不少村民生病,大家都觉得跟这家化工厂脱不了干系。这是一家生产农药的化工企业,当时还是长兴县的纳税大户。
整整一个星期,楼老伯每天都沿着这条小河来回转,详细记录下河面、河岸和稻田里的情况。
过了几个月,楼老伯又在县城中心的长兴港看到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河水发臭,一些死鱼浮在水面,他马上联想到几个月前小浦镇蝴蝶村的画面。长兴港位于蝴蝶村下游,河水最终流入太湖,这要是把太湖的水都给污染了,那可是不得了的大事。楼老伯赶紧把此前拍的照片,加上长兴港的几十张照片,附带三页纸的情况说明,直接寄给当时的县委书记。
很快,环保部门调查核实了楼老伯的举报,这家化工厂被责令整改关闭,小河也得到了治理。
太湖街道城管办主任周幼春记忆犹新。2012年,时任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办主任的他,就因为两棵行道树的问题被楼老伯挑了“刺”。当时,周幼春正在办公室上班,楼老伯跑来找他反映问题,长兴大道边有两棵行道树种歪了,其中一棵还被来往的车辆撞断了树梢。看到跑得气喘吁吁的八十岁老人家,周幼春心疼地对他说:“这么小的事情,您就别亲自跑了,打个电话就行了!”孰料,楼伯余却说:“长兴大道是我们长兴的门户,它的形象代表着长兴的形象,这可不是小事!”当时周幼春的脸就红了。后来,楼老伯每次再来反映问题,周幼春都虚心接受,并及时处理好。
楼老伯每个月两千多元退休金,几乎都花在环境监督上面。他的数码相机是分两年买的:第一年买机身,第二年买镜头。这些年里,他前后用坏三辆自行车、三辆电瓶车,行程八万多公里,花费胶卷七千多个,冲印出来的照片多达三万多张,提出问题七千多个,仅记录情况的笔记就有三十多本。为了省下钱,楼伯余退休后把吸了半辈子的烟戒了。
楼老伯因为担任生态环境和文明创建义务监督员,触碰了少数人的利益。有人为阻止他向主管部门反映或曝光问题,想通过给他“好处费”私了。有的还把商场购物券、现金或礼品直接送到他家中。每次面对利诱,楼老伯总是严词拒绝。他说:“我多管闲事的唯一目的是希望长兴变得更好,环境更优美,绝对不会为了个人私利就放弃自己的理想。”
在楼伯余看来,好的公民不仅只是提升自身素质,同时也要监督好政府的工作。在他和各方面的有力监督下,在政府各部门的推动下,长兴人民的文明素养明显提升了。以前随手乱扔垃圾、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曾让楼伯余揪心不已。楼伯余曾在特定时段对一个路口的电动车、行人闯红灯行为进行记录,概率高达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可是到2017年,同样的时段同样的路口,不管非机动车还是行人,遇红灯都整整齐齐排着队等待。过去,楼老伯每天都能挑“刺”二三十个,2017年之后,竟难得发现一个。这绝对不是楼老伯偷懒或者降低了标准,而是因为长兴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职能部门高效拔“刺”、争着拔“刺”、提前拔“刺”蔚然成风。
“刺”越来越少,爱挑刺的楼老伯后来快“失业”了,他越来越挑不出刺来,但是长兴人却永远记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