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文化>名人> 正文

南山顶上气象人

局就是站,站就是家。“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地面温度如何,草温又是怎样?”“太阳一天的照射轨迹在显影剂的作用下,会留下怎样的痕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陪伴着他们的是枯燥的气象数据和每天8时、14时、20时的准时发报,但他们用寂寞和坚守换来一方的经济繁荣。

 


7月4日,汽车在狭窄的山路上费劲地攀爬,旁边是深不可测的山谷,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沟底,让人捏着一把汗。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山顶上,有9个人长年坚守,他们是吕梁市石楼县气象局(石楼国家气象观测站)的职工。这里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建在山顶而局站不分离的气象站,位于石楼县城南山顶,海拔1109.1米。
一路上,记者悬着的心始终没有放下。该局局长雷剑鸣笑着说:“去年冬天,有领导上山检查工作,司机开了一半路程说啥都不敢上来了。好在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天跑好几趟呢。”为了上山方便,雷剑鸣卖掉开了多年的小轿车,专门买了一辆越野车。
经过艰难的行程,汽车终于开到了石楼县气象局的大门口。不大的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共有两排平房,一排是办公区,一排是业务区。办公区内,除了两名下乡扶贫队员外,其他人正在电脑前紧张地忙碌着。这是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其中6人有本科学历、5人为工程师。他们是掌管全县9个乡镇、134个行政村“晴雨表”的测天人。
“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地面温度如何,草温又是怎样?”“太阳一天的照射轨迹在显影剂的作用下,会留下怎样的痕迹?”气象数据收集是该局职工工作的一部分。每天坐在高高的山顶,看雾岚晨曦,让人感觉该局职工的工作既轻松又浪漫,实则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枯燥、紧张。每天8时、14时、20时的准时发报,他们一分一秒也不能耽搁,检查设备、采集数据一点也不能马虎。
山上没有水,吃水全靠从山下带上来。该局副局长张伊林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了10年。他曾有过顶着锅盖、冒着冰雹前往观测场收集数据的经历。他笑着说:“别说是下冰雹了,就算‘下刀子’也得去。我们的工作越是大风大雨天气越要跑出去,有重大汛情要马上汇报。这是职责所在,无论怎样都不能耽搁。”
两年前,42岁的雷剑鸣从方山县气象局调任该局局长,开启了他与大山为伴的生活模式。晚上,一个人呆得闷了、想家了,他会开车到山下的石楼县广场走一走。大部分的时间,他要守在山上,遇到情况马上处理。他说:“其实呆在山上有很多好处,能让人静下心来,许多好的想法都是夜深人静时想出来的。我守在这里,也能让同事们安心。”
该局的9名职工中有4名男同志、5名女同志。他们中有“60后”“70后”“80后”,但无论是谁,只要一踏进气象局这个大门,就和气象工作有了不解的缘分,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长年工作在山顶上,与世隔绝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失去了小家庭的快乐,但也收获了“大家庭”的温暖。他们笑称,干这行没有朋友,朋友圈就是朝夕相处的同事。谁家有事大家都很上心,处得跟一家人一样。
从事气象工作,女同志付出的辛苦更多,不仅要工作,还要照料家庭。44岁的王小梅1996年被分配到该局。她说,每天丈夫都要风雨无阻地到山上来接她下班,让她很感动。为此,同事们给她的丈夫取了一个绰号 “气象局的好女婿”。
2018年,该局共制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30期、气象风险预警信息5期、雨情快讯58期、气象服务专报6期、重要气象报告3期、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6期、夏收气象服务材料4期、秋收秋种气象服务12期和7月、8月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15期,为农耕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天气保障。由于服务成效显著,该局的工作得到了石楼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基层调研行
采访札记:无论严寒酷暑,24小时专人值守;长年坚守在山顶上,收集掌握第一手的气象数据。气象服务保障民生,为一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石楼县气象局职工在默默奉献中,尽显责任和担当。这正是平凡中的伟大、坚守中的大爱。

( 司雁 王伟)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