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文化>名人> 正文

平凡的形象 不平凡的创造

  中国美术馆藏广廷渤油画《钢水·汗水》。

  中国美术馆藏朱乃正油画《金色的季节》。

  劳动创造,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五一”国际劳动节,作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镌刻了对劳动的敬意。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以不同视角通过劳动场景的再现、劳动形象的塑造、劳动精神的刻画,展现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其中,新中国美术关于劳动题材的创作,以鲜明的时代特点、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中国美术现代审美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劳动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经验,审视其价值,展望其发展趋势,无疑对新时代美术创作有着积极意义。

  颂扬劳动之美

  劳动题材美术创作的大量涌现,是新中国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思想最直观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焕发巨大的政治热情和劳动干劲,满怀激情地投入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全社会树立起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全国上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劳动建设,对新社会、新生活充满极大热情的艺术家们,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践行“双百”方针,自觉而充满热情地深入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之中,观察体验劳动生产过程和劳动者的精神风貌,用中国画、油画、版画和年画等形式,直接反映新社会劳动生产,刻画出劳动者朴素而绚丽的形象,创作了一批生活气息浓郁、时代特征鲜明、形式语言新颖的劳动题材优秀美术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美术工作者创造了劳动题材美术创作的高峰,并奠定了这一题材的创作特点和创作基调。这一时期,美术工作者纷纷走向生活,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刻画新中国火热的劳动建设场景、表现劳动人民热切的干劲,一大批经典作品诞生。如版画领域王琦的《晚归》、李桦的《山区生产》《晚风》、白芒的《菜地丰收》、晁楣的《北方九月》等,油画领域董希文的《新解放区的生产自救》、王霞的《海岛姑娘》、王文彬的《夯歌》、朱乃正的《金色的季节》等,中国画领域丁士青等人合作的《粮食》、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姚有多的《新队长》、顾生岳的《春临东海》、林风眠的《渔妇》等,皆为劳动题材美术创作的代表,它们生动再现了劳动者建设家乡、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景象。劳动题材创作也促进了艺术语言的更新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最典型的是中国画,画家尝试用传统的笔墨语言来表现新的社会生活,塑造劳动者形象,在从传统向现代的风格转变方面,从思想观念到表现方法都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推陈出新”。

  这些劳动题材美术创作,除了生动呈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塑造了鲜活的普通劳动者新主人翁形象,还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延续并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成就新的创作传统,推动新中国美术深入生活、关注时代;二是从艺术、艺术功能、美学等多重维度,推动新中国美术完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劳动”是延安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美学话语的起点之一。劳动者成为新社会被歌颂和崇拜的英雄人物,并提供了新的艺术创作范式——画家展现的劳动形象精神爽朗、淳朴大方;展现的劳动精神充满生活理想和希望,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幸福和满足。这种形象刻画,让观者感受到平凡的形象所蕴藏的不平凡的创造,进而体味到劳动之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创造了美”,从这些劳动题材美术创作中,人们更能感受到劳动和生活的美,以及自己拥有的不平凡的力量。反过来,这些创作实践对于中国以“劳动”为起点的实践美学话语体系的建立,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激扬时代精神

  美术工作者以参与新中国伟大建设之使命谱写了劳动之美。劳动与时代,以艺术的方式更加紧密地贴合在一起。

  这种贴合,同样表现在改革开放后新的美术创作高潮中。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美术创作在多种思潮影响下呈现多元取向,但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是美术领域的主要创作方法,劳动题材依然是美术工作者热衷的重要题材。像油画领域,不论是单幅肖像式的罗中立的《父亲》,还是广廷渤表现4位钢铁工人劳动间歇场景的《钢水·汗水》,其形象都感人至深。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民工成为一支新的建设大军,表现农民工题材的美术创作涌现。如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金奖作品、王宏剑以农民工春节回乡在车站等待的情景为题材创作的《阳关三叠》,第十届全国美展油画金奖作品、忻东旺以农民工在小餐馆吃早餐为题材创作的《早点》等,均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美术工作者对农民工的关注。从创作方法和精神内涵而言,这一时期的劳动题材美术创作,更加追求思想深度、更具艺术个性。

  新世纪,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主旋律创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美术界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创作得到新的发展,再次掀起新的创作高潮。不论是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国家大展,还是地域展,抑或是一些艺术家个人写生展中,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和都市劳动景象的作品依然占据了重要份额。这一时期的创作,题材更为宽泛,从农村到城市,各个领域关于劳动的形象皆被挖掘,表现更为多元——不只表现在写意、写实、抽象等艺术形式的多元化;也表现在既有直接再现劳动者劳动风貌,也有间接反映劳动精神等视角的多元化,如代大权从奥运场馆建设工地劳动者中提炼形象创作的大幅木刻版画《建设者们——新兴木刻精神不死》、青年画家方正的工笔画《收获》系列作品等,皆彰显了新世纪劳动者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

  优秀文艺创作,既要尊重艺术规律,又“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这也正是与时代紧密贴合的劳动题材美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回首经典劳动题材美术创作,之所以能引起大众共鸣并产生振奋人心的力量,在于它们绝不是单纯地再现劳动场景或者劳动者形象,而是借助形象的力量,融入创作者创作情感和创作理念,彰显劳动精神和时代精神。像王文彬的《夯歌》、朱乃正的《金色的季节》,创作者正是以热烈而真实的情感塑造出劳动者阳光而朴实的形象,劳动者朝气蓬勃、精神爽朗,毫无矫揉造作和抑郁扭曲之态,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面貌,正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理想、契合了那时的时代审美并激扬起时代精神,那是那个时代的真、善、美。也只有契合时代精神,劳动题材美术才能产生美的力量。新中国劳动题材美术以正面颂扬之视角通过积极而充满正能量的形象刻画出蓬勃希望,正是一种契合时代精神的表现。这要求艺术家以高尚理想去创作、怀高远抱负去思索。

  在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攫取时代精神并刻画出感人至深的典型形象,奏响这个时代的黄钟大吕,对当下美术工作者来说是职责使命所在。就劳动题材美术创作而言,要创造新时代的艺术高峰,创作者必须视野高阔、思考深入,切实把握时代所向、人民所需。

  70年来的新中国劳动题材美术创作,开创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反映劳动之美的美术创作新道路,这一道路,是既不同于此前的中国绘画也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艺术道路,其所体现的艺术成就和创作方向及历史价值,应给予充分肯定。当下的美术工作者更应借鉴已有经验,“以人民为中心”,书写今天火热的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

  (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