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朝题柳为欹垂,今夜天阴人未睡。寻酒伴茶休闲过,更奏笙镛协雅声。料想镛城之恋梦,声敲寒玉乍摇风。”这是周永旗导演在福建省将乐县拍摄《镛城之恋》影片时写下的一首诗文。聆听与冥想文中意境,随之与君入“戏”。
1971年出生的周永旗,早年进修传媒大学导演系,进修完美动力影视特效专业,被聘为《人文中国》纪录片栏目总导演、国视经典影视集团总导演、制片人,近期受邀将参加2016年柏林华语电影节纪录片组和故事片组评委。曾主导过大型纪录片《可可西里的哭泣》《和符定中华)》等,近年进入影视行业主导过电影《八女英雄传》、《护航》,公益电影《路》、《回家路》等。与著名影视策划制片人媒体人刘月好先生联手拍摄完成大型抗战3D院线电影《决战要塞岗》。
完善自己 爱在路上
“每部影片的拍摄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我愿意去听、去看、去想、去感受,感受剧情、演员以及剧组里所有发生的一切”。 周导捻着胸前的佛珠说。
母亲的早逝,父亲的随之逝去,让这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年青人过早得体会到人情冷暖,更早地懂得了自强自立,他深知往后的人生路得靠自己的坚强与坚持才能走得更好。
“闲下时我喜欢跟朋友们一起坐着喝茶聊天,翻阅一些诗词古籍,从不同的言语中,从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去了解和体会古今社会发生的些许故事,也只为了更好的充实自己。” 他点了支烟。
2015年6月导演的《糖葫芦》,是以关爱智障儿童为题材的一部公益电影。拍摄中,周永旗导演看到因智障而跌倒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从地上试图爬起,又一次次跌倒在地。努力、汗水、尘土……一种触动在他的心里,一滴眼泪在他的眼眶里。回忆中的他带沉重的语气:“看到那场面我心里的那种滋味别提有多难受,强忍着不让自己的泪水掉下。杀青后,我去看望了这些孩子们,给他们些鼓励与帮助,这部电影我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听说剧组还有人为学校作了捐助。”
爱应融入生活,生活更多融入了工作。也许是独立的周永旗经历了太多的生活创伤,所以他更懂得如何去爱,爱生命中所失去的那些珍惜,珍惜那份他人生路上每一次“跌倒”。
尽其所能 寻在路上
每部影片从开机到杀青都会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艺术路上的辛酸与泪水,镜头里和镜头外的精彩故事只有身在其中的他才能有更多的体会。
2015年8月导演公益片《回家路》时,连续十几天的拍摄工作,平均每天3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让心脏不好的他差点没扛过那一夜,凌晨时分被紧急送至医院。“身体稍微恢复些又回到片场,又是连续的熬夜,这是工作,必须得完成,总不能一直在医院躺着吧,既然接了这部戏就要负起责任。”周导脸上带着一丝苦涩又带着一丝微笑。
凌晨2点多收工,凌晨4点钟出发,中午就地休息……这是拍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场面,但只要“开工啦!”,整些人瞬间满血复活,尽其所能、倾尽所有。
2015年10在福建省将乐县《镛城之恋》的拍摄过程中,跟随剧组的几天里我注意到两个细节:在片场,他身上永远是红色工作服;导演自掏腰包请剧组所有人员喝饮料。
他摸了摸“聪明绝顶”的脑瓜说:“我要求剧组所有人在工作时间必须着工作服,要让别人做好,首先得自己做好,这是我的习惯。” 这是他的一种态度,亦是一种人生观。
“请剧组人员吃东西,这是我的一个习惯,每部电影都这样,他们比我辛苦多了,能帮他们做点小事也不错。”终于看到了周导的笑容。这算是一份关怀,亦算一份感恩。
跟随导演车从宾馆开往片场时,天微亮,看着车灯照着空旷及延绵悠长的马路,不禁想:也许这就是艺术家们找寻的路……
自由随心 活在路上
“拍完一部电影,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与外‘绝缘’,呼呼大睡几日。”周永旗大笑道。
酌几杯小酒,写几首小诗,这是他的一点小嗜好。正是这些嗜好,让他学会了安静,学会了思考,也正是这些嗜好,让他结识了更多朋友。
周志伟,中国国学书画院副院长,20多年在北京的义务书画教学让周永旗深受感染。他说,在以后的工作中,想把公益事业常态化,导出更多更好的公益片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工作时犀利的眼神此时已充满希望:“今年已经收了七个徒弟,个个很棒,希望以后我的周家班能越来越热闹,今后的艺术路上能带领我的周家班越走越远。”
“等我年龄大了,我就想像‘探索’栏目里的那些导演一样,为了拍一个镜头可以等上一个月、一年或是更长的时间,尽情享受拍摄带来的那份宁静与快乐!”他捋着黑白相嵌的长髭说着。
在这个收获的金秋,带着他漫长的艺术人生路静静地去观春天鸟语花香,去享夏季赤日炎炎,去听秋风习习萧瑟,去触冬日风刀霜剑。他又将背上行囊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