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记住乡愁》、纪录片《京剧》、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纪录片《极地》剧照。 |
纪录片《航拍中国》剧照,农俗“晒秋”晒匾中由粮食、辣椒摆成的熊猫与喜字。 |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下,呈现出蓬勃的创作发展态势。一批高品质且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相继推出,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纪录片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让中国纪录片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对纪录片日益明晰化的多元功能诉求以及不断释放的市场活力,共构了当今中国纪录片的产业格局和内容生态。
主流化气质回归,年轻化特点凸显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作为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媒介文本,对于回顾历史、反映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纪录片始终保有与时代共进的创作传统。作为中国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说凤阳》《莫让年华付水流》《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沙与海》《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一批蕴含时代气质和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先后涌现。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主流化”气质回归,注重现实生活和主流价值传播,挖掘主流题材与叙事的创新性表达,成为重要的创作方向。
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战略和宣传主题的主流话语纪录片崛起。《习仲勋》《国魂》《百年潮,中国梦》《劳动铸就中国梦》《长征》《永远在路上》《巡视利剑》《一带一路》《将改革进行到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国外交》等作品显示出较大影响力。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各大媒体都有反映改革开放题材的纪录片推出。从叙事上大开大合的《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必由之路》到以小见大的《四十年:美好生活》《中关村——变革的力量》《小岗纪事》,这些纪录片大多在去年12月份播出,引发规模效应,让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影像形式深入人心。
《国脉》《园林》《记住乡愁》《本草中国》《京剧》等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成为延续中华文脉、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影视载体。以纪实手段反映时代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题材不断增多,《乡村里的中国》《中国人的活法》《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等作品从普通人、身边事入手,见微知著,为新时代中国留下个体化影像注脚。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成为全民话题,纪录片“年轻化”特点愈发凸显。近两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受到年轻人热烈欢迎,在创作上都呈现出人本取向、观照个体的特质。在传播上,像《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匠人》等小而美、轻量化、符合碎片化传播的纪录片出现,更符合年轻用户观看习惯,助力纪录片受众年龄的下沉。而一些以年轻用户为主的弹幕视频网站,创新了纪录片的观看和沟通场景,增强了年轻用户与纪录片的黏性关系。
打破媒介边界,大体量精品力作与纪录“小品”各美其美
中国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与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有较大相关性,市场力量的崛起带来纪录片投资规模的增长,同时激发了创作活力,让创作者更多以用户为导向进行生产运作。
纪录片的精品化趋势也与制作技术提升直接相关。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技术日益与国际接轨,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工业化流程的重视,让中国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更具“大片感”,《舌尖上的中国》《第三极》《航拍中国》《辉煌中国》《创新中国》等一批纪录片的制作品质提升明显,堪称“视听奇观”。纪录片过去的“粗糙感”已逐渐消失,精品化趋向正让纪录片变得叫好又叫座。
但纪录片的精品化不等同于大片化。随着移动传播的火热,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短视频成为创作热点。伴随市场细分,纪录片的题材选择也走向精专化。大体量的精品力作与小而美的纪录“小品”形成高低搭配,让中国纪录片创作更具层次性和良性化。
当前,各媒体正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融合发展,各媒介传播的内容产品呈现出互融趋向。纪录片在此趋势下,正向着电视媒体、电影院线、新媒体三极制播格局发展。
传统以媒介为边界的制播模式正在被打破,电视媒体除了常规纪录片产品的生产,也推出像《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微纪录、短视频、纪录电影。纪录片IP开发呈现出“一专多能”的特点,即针对单一项目素材进行全媒体平台的产品制作和分发。网络出品的纪录片也开始返销电视媒体,“先网后台”现象开始出现在纪录片领域。
当前,在新技术驱动和产业变革中孕育的纪录片产业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而新动能的诞生也往往伴随着旧有动能的改造。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中,在“纪录新时代”的国家使命面前,中国纪录片大有可为。
日益成为对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文化媒介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世界更加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近年来,中国主题正在成为全球纪录片市场的热门资源,很多国外大型传媒机构推出了中国题材大型纪录片,中外合拍、国际传播成为纪录片制播的重要模式。
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纪录片出口近2000个小时,国内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京剧》《超级工程》《风味人间》等作品目前已经销售到亚洲、欧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批国际合拍项目如《极致中国》《鸟瞰中国》《光阴的故事》《来自喜马拉雅的天河》《港珠澳大桥》,以及国外媒体主导出品的、以他者视角对中国进行观照的纪录片如《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超级中国》等在国内国际主流媒体播出,取得良好收视效果。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的相关国际传播题材纪录片也在近几年迅猛发展。
纪录片在重大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实现文明互鉴的重要文化媒介。如,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手阿根廷美洲传媒集团共同制作的10集大型纪录片《跨越》,在美洲传媒集团旗下的电视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全面展现中阿两国的友好合作交流,向拉美地区观众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和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正努力向积极主动“传播中国”的观念转型。国家正在从政策资金扶持、鼓励合拍制作、海外营销平台搭建、加大优秀纪录片外语译制、培养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助推更多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去。纪录片正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