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文化>风情> 正文

翰墨飘香 年味渐浓

  1月30日,人们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舞阳广场上观赏春节彩灯。
  胡攀学摄(新华社发)

  1月28日,“书写中国”公益项目走进河北正定,数千名市民和游客现场书写“福”字和春联。
  张晓峰摄

  1月31日,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年年有馀——国家图书馆暨武强年画博物馆藏年画专题展”开展。展览上,非遗传承人向孩子们现场演示年画制作,讲解年画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王 珏摄

  本报北京1月31日电  春节是文化氛围最浓郁的节日之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新年俗”,把这个传统节日打造得喜气洋洋、年味浓浓。

  1月31日,“年年有馀——国家图书馆暨武强年画博物馆藏年画专题展”和“名家带你写春联”活动在国家图书馆拉开帷幕。春节前后,国家图书馆线上线下联动推出系列文化活动,为读者开启一个充满书香、更有获得感的节日。值得一提的是,2月4日至10日,国家图书馆《四库全书》库房西侧遮光帘将打开,读者可透过玻璃与文津阁《四库全书》近距离面对面,感受经典的独特魅力。

  年画展将以新春时令为主题,挖掘国图典籍中的年俗文化,通过年画、古籍、楹联等展品将年味“活化”。“名家带你写春联”活动也将邀请知名书法家为观众示范讲解春联的章法布局、结构用笔以及书写内容。此外,还将开展“猜灯谜过大年”活动,小读者可以写“福”字、画门神、绘脸谱、做花灯、剪纸等。“体验碑刻传拓,迎接己亥新年”互动活动也为读者提供了亲手体验传拓技艺的机会。

  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不少人选择到博物馆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1月30日至2月24日,上海博物馆首次以生肖为主题开启全年大展,展出珍贵的商代晚期青铜猪卣。卣为盛酒器,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盛行,外观上大部分为圆形或椭圆形,底部有足,雕有精美纹饰。据介绍,上博这件青铜猪卣大约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20世纪60年代征集而得,外表残损,近年来经过精心修缮已经复原。

  最近,一副由来自全国30个地区的1万余人参与书写的巨幅春联亮相河北正定,获得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点赞。这是1月28日上午,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和正定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在长乐门文化广场举行的“万人万福迎新春,献礼盛世中国年”大型传统文化活动。当天,数千名家长带着孩子书写了春联和“福”字,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据悉,此次活动是“书写中国”公益项目系列活动之一,首批计划向全国中小学生捐赠规范汉字书写教学系统,目前已有几千万中小学生受益。

  春节期间,多项文化大餐将送到群众家门口。“前面不远般阳景,不炫炫衣巾,意难尽……”旋律响起,主角出场。近日,大型聊斋俚曲戏《般阳桥》首场汇报演出在山东省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拉开帷幕。《般阳桥》是2019年聊斋俚曲剧团送戏下乡的重头戏,观众可以在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二期间的淄川新春戏会上一睹为快。

  在青海,年味同样十分浓厚。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成了文学、戏剧、书法、摄影等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写春联、拍全家福、赠图书、办艺术培训班等活动近40场(次)。青海省书协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组织书法家280多人次,近28场活动分赴偏远山村和社区、工矿企业、生产一线、公安武警部队,为群众书写赠送“福”字和春联;省摄协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送欢乐 下基层”百幅肖像进万家摄影活动,现场制作赠送全家福及肖像照150余张。

  (综合本报记者王珏、曹玲娟、史自强、肖家鑫、原韬雄报道)

  本版制图:蔡华伟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