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湖南卫视的热门配音综艺《声临其境》第二季回归荧屏,首期节目邀请了涂松岩、严屹宽、杜淳、秦昊四位演员。杜淳的表演被指个人代入感太强,被主持人调侃“居然把黄渤配成了偶像剧男主角的感觉”,节目播完后也引发了观众对他专业性的质疑。同一个杜淳,去年因为在另一档表演类综艺《我就是演员》中的表现,被观众夸上天。当下影视圈,出现了诸如“上某节目就是演技考核标杆”这样的论调,而好的国产影视作品却一直稀缺,实为咄咄怪事一桩。
自2017年底的《演员的诞生》与2018年初的《声临其境》开辟了表演类综艺这一新节目形式后,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纷纷抓住表演类综艺这一新“风口”。除了爱奇艺的《演员的品格》、湖南卫视的《声临其境2》,江苏卫视的《未来的大剧》、腾讯视频的《全凭演技》等也陆续会和观众见面。
表演类综艺的大规模出现,对应着这些年小花小生们“重流量,轻演技”的风气,寻找好表演的初心当然是没问题的,不过纵观现有的大多数表演类综艺,虽然直接对演技提出挑战,但探讨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最终都走向了娱乐化。问题来了,大众来围观演技,真的能推动演员的表演?还是成为一场消费表演的秀?在这个秀场中,夸的人和骂的人,很可能是同一拨,这是对表演的敬畏还是亵渎?
当前表演类综艺节目的模式,基本都是对经典影视作品片段的模仿,节目的特性与导师的选择、演员的特长、话题的展开等捆绑在一起,看似只是短短十来分钟的表演,但节目在设计上已经实现了对观众悄无声息的“投其所好”,让节目拥有很“过瘾”的魅力。表演类综艺中表现出色的演员,只能说在一个瞬间得到了观众的垂青,但表演一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演员在长篇作品里验证。同样,因为综艺节目的表演片段被观众诟病的演员,未必就不是好演员。
核心的问题在于,尽管打着内容至上的牌子,但表演类综艺本质的落点并不是回归表演,总体来看仍然在迎合消费需求。有流量话题的演员,深知表演类综艺的规则,台上演得开心,观众台下看得过瘾。但综艺再好,总归只是饭后甜点,不可能本末倒置替代优秀的影视作品。
令人担忧的一点是,有演技的熟脸们,频繁出现在表演类综艺节目中,奉献看似精彩实则取巧的表演片段。如果大家一年到头都看到这些人活跃在综艺舞台上,那本就质量堪忧的国产剧恐怕更要雪上加霜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希望表演类综艺能少点,演员能多花点时间在剧组琢磨剧本、打磨演技。要知道,2000年前后国产剧精品迭出的时代,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