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旅游>旅游故事> 正文

三代“后海八爷”接力胡同文化传承 蹬着三轮讲老北京故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今天,后海胡同游已经走过28年的历史。后海胡同游的鼻祖徐勇说:“胡同是老北京人文历史的博物馆。”时光荏苒,如今仍在蹬三轮的“后海八爷”认为,自己的这份工作早已不再是养家糊口,他们是在传承老北京文化。2018年1月1日,“后海小八爷”经过培训后正式出车,这八位年轻人中有海归、有艺术爱好者,他们年轻、时尚,骨子里都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8年间,胡同游“三代人”,见证了后海旅游的兴起,也让“胡同”这个词写进了国外游客的旅游攻略里。

  第一代八爷

  第一代特许经营者 自己设计线路

  时光回溯到1990年,摄影师徐勇拍摄的《胡同101像》出版发行,这是一本关于老北京胡同的摄影作品集。作品集的问世带来一个让徐勇没有意料的现象——很多外国友人找到徐勇,请徐勇带他们游览北京的胡同。在热爱胡同的徐勇看来,胡同是老北京市井生活的缩影,是人文历史的活化石。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那会儿外国游客大多游览故宫、八达岭等知名景点,但是晚间的游览项目相当匮乏,而充满烟火气息的胡同对于他们具有非常吸引力。”

  上个世纪90年代,年轻的徐勇有了一个疯狂的念头,这就是推出后海胡同游。徐勇回忆说,很多人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因为要干成这件事在那时需要突破的障碍实在太多。经过近三年的筹划,徐勇的胡同游终于获批,他成为后海胡同游的第一代特许经营者。

  带领外国游客逛胡同,徐勇有自己设计的线路,“我首先带他们去钟楼、鼓楼,因为这是城市的中心,从这里望去可以看到曾经的城市风貌,俯看就能看到纵横交错的胡同。”从钟楼、鼓楼下来,经烟袋斜街上银锭桥,走大金丝套胡同、小金丝套胡同,经南官房胡同、北官房胡同,最后到德外大街。徐勇说,当年的后海商业味儿不浓,胡同里居住着很多老北京,经营着很多活色生香的杂货铺,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京味儿文化吸引了一拨儿又一拨儿游客。

  早些年,学界有拆除胡同和保护胡同的争执,而徐勇则坚定地站在保护胡同的一边。事实证明,保护胡同不仅保护住了老北京文化,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徐勇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当年他开办的胡同游最辉煌的时候年接待游客量达到20万人次,克林顿、比尔·盖茨等都坐过徐勇的三轮车逛过京城。徐勇说:“我们的车都经过重新设计,黑色的车身、红色的飘布,我们还专门从水乡乌镇那里学来船工的装扮,让车工戴乌毡帽,而不是京城三轮车工常戴的瓜皮小帽。我们的车一出去,浩浩荡荡好几十辆,特别壮观!”

  徐勇说,整个上世纪90年代,胡同游的主要游客都是外国友人,几乎没有国人想过逛胡同。中国人热衷游览胡同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尤其以北京奥运会前后最为火爆。

  第二代八爷

  从野战军到正规军 成什刹海名片

  位于地安门西大街的旅游咨询中心门前辅路上,整齐地停放着五辆黄包车,“后海八爷”在这里“打活儿”,天气逐渐暖和起来,来后海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黄包车旁边立着一块儿大牌子,上面有“老八爷”和“小八爷”们的照片,“老八爷”穿着复古,“小八爷”们时尚但不失京味儿,游客们不禁都往牌子那儿仔细看看,正在打活儿的八爷们也不失时机地跟游客寒暄几句。看到记者来采访,站在咨询中心门前的三爷李永浮将记者迎进办公区,这里是三爷教“小八爷”们上课的教室,新入职的“小八爷”都得经过三爷手把手的调教方得上手出车。

  年过六旬的李永浮说起胡同游口若悬河,要知道他可是有十多年车龄的老车工,从小生活在什刹海、如今依然在向游客介绍着什刹海的文化,李永浮乐得其所。虽然胡同游车工干了那么多年,他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行,但十多年前蹬三轮那会儿李永浮纯属不得已而为之。“2002年我从单位下岗,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又不好找,我总得养家糊口吧,干脆干胡同游吧。”2002年,李永浮买了车成了一名胡同游车工,家里的生计也渐渐有了着落。

  说到“后海八爷“之间的交情,李永浮哈哈笑了:“我们的父辈就是朋友,我们哥儿几个打小就在一起,有的还是同学。什么叫发小,我们这就是。”李永浮无限怀念地说,那些年拉车真是开心,各位爷一起出车,相互之间有照应,有活儿分着干,没活儿见面聊聊天也不觉得寂寞。

  那时候,三爷李永浮和其他几位爷都不是“正规军”,但凭着他们的热情、认真和地道的北京味儿愣是在胡同游里闯出一片天地。“后海八爷”这块儿金字招牌是在2011年之后被越叫越响的,这八位爷从“野战部队”变成“正规军”,成了有单位的人,他们也渐渐变成什刹海的一张名片。

  八位爷怎么排?不是按年龄,李永浮说:“有几位是按家里的排行,比如五爷松广新在家排行老五,在这就是五爷,六爷看前面序号都被人选了,图个吉利,选了六爷。我这三爷是因为之前空了三爷的位置,他们说老李你来吧,我这就成了三爷。”

  别人能让客人动情 他能给讲哭了

  说起“后海八爷”的能耐,如果套用导游们常用的一句话那就是——“参观游览,三分靠看,七分靠讲”,后海的景儿,全在“后海八爷“的嘴里,名人掌故、故居名刹、风土人情,各位爷张嘴就来。打小生活在什刹海,“后海八爷”最看不上那些歪曲历史、光讲野史八卦、胡说八道的胡同游车工,说起这些不地道、不专业的同行,他们眼里是藏不住的气愤和不满。

  “后海八爷” 带游客看胡同、讲故事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真实,这才是胡同游的文化精髓所在。李永浮说:“有些客人觉得我们讲得好,有老北京味儿,说我们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我知道这是客人在夸我们,但是我并不觉得我们仅仅是‘骆驼祥子’那么简单。”在李永浮看来,“后海八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讲述的不仅仅是后海的历史,更讲述的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程,所以“后海八爷”的讲解词不仅经过专家们的把关,“八爷们”也会自个儿去翻看书籍、资料,查找跟后海相关的文化、掌故,然后再把讲解词演变成自己的语言,用京腔京韵绘声绘色地讲给游客们。

  三爷李永浮现在的工作是车队长,同时负责给新招聘入职的员工讲课,所以更像一位“总教习”。他朴实、厚道,口才极佳,即使是跟记者回忆起十多年前的陈年往事依然讲得动情。对于自己的这份“功力”,他特别自信,“别人讲胡同能让客人动情,三爷讲能把客人讲哭了。不过后来想了想,我不能这么讲,人客人是来玩的,让人哭总好像不大好。”

  第三代八爷

  海归女硕士当车工 她要换种活法

  时过境迁,曾经的“后海八爷”有的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出车、有的退休颐养天年,尚在出车的“后海八爷”只有三位。但古韵悠长的后海不能没有京腔京韵的三轮车车工,“后海八爷”的精气神需要延续,因此去年年底,什刹海面向社会招聘后海“小八爷”,经过层层筛选一共有八位年轻人入选,他们中有漂亮的女“海归”、事业单位的员工、文艺青年,因为热爱后海、喜欢北京胡同文化,他们当上了后海车工。

  “我妈说啦,心不大的人真进不了咱家门。”“后海小八爷”中人称“歌爷”的李歌吟其实是位漂亮姑娘。单听这名字就够文艺的,再加上她的专业——版画设计师,要是没亲眼看见她骑黄包车拉游客,您恐怕很难想象这位文艺女青年会和“后海八爷”扯上关系。

  李歌吟本科学版画,毕业后去意大利读了四年书,回国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李歌吟的生活和工作圈都很“艺术”,以至于让她觉得这一切都“太端着了”,她要换种活法,找一个接地气的。这一次李歌吟应聘当上后海车工。文艺女青年当车工听上去非常“跨界”,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万一女儿吃不消怎么办?万一骑车累着筋骨怎么办?但李歌吟的父母听到这一消息时第一反应是:“你可别把人摔着。”说到这里,李歌吟自个儿先哈哈乐个不停。正因为父母“心大”,李歌吟从小到大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包括这次当上“小八爷”。

  路人向她竖大拇指 还收获了粉丝

  今年元旦,李歌吟和其他几位“小八爷”正式开始“打活儿”。第一次出车的时候她心里真有些忐忑,因为黄包车毕竟不同于普通自行车,车沉、车把也不好控制,李歌吟琢磨万一上下坡推不动车怎么办。但心大的李歌吟顾不了那么多了,她说:“我觉得我一女孩子,要是真到了那步应该会有人来帮我吧。”车到山前必有路,车工李歌吟还真碰上了上坡推不动的情况。不过热心人很多,这时候如果有游客坐在车上,游客会下车主动帮她把车推过坡;如果车上没有游客,正在游览的路人也会热情地搭把手。李歌吟告诉记者:“春节期间,什刹海的游客特别多,我骑车带着游客游览,正在执勤的武警战士都冲我竖大拇指;一位比我年纪还小的男孩儿冲我说‘你真棒!这车我都骑不动’。”说起这些,李歌吟充满骄傲。

  当上了“小八爷”,采访李歌吟的媒体多了起来,不过这位低调的北京姑娘却实在不大习惯在电视里“抛头露面”。直到有一次,什刹海旅游咨询中心反复播放着一个关于“后海八爷”、“后海小八爷”的纪录片,李歌吟才慢慢熟悉了片子里的自己。她说:“片子拍得很棒,我自己看了都挺感动的,所以跟大伙儿一样转发到朋友圈了。”

  而在此之前,除了李歌吟的父母、亲戚,她的同学、朋友从不知道这位学艺术的、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都充满着艺术范儿的女孩居然跨界蹬上了三轮车,有人甚至关心地问她是不是因为缺钱才去干这行。

  李歌吟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新招聘的“小八爷”基本上都是兼职,个人根据情况每周去工作2—3天,每天朝九晚五。不过随着逐渐熟悉、热爱这份工作,已经有一位“小八爷”准备干专职车工。

  在不出车的日子里,李歌吟继续画她的版画、当她的老师,而“小八爷”这份工作让她的生活多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寒假期间,李歌吟在一家博物馆给孩子们上课,一位家长不知通过什么渠道看到“歌爷”的经历,在微博上给李歌吟留言说:“没想到您就是后海‘小八爷’啊,真是太高兴认识您了。”

  还有一次在出车期间,李歌吟和另一位爷蹬着车带一家四口游览后海,李歌吟回忆说:“可能是那位爷跟父母说我是画画儿的,还在意大利留学。游览结束后,这对父母特别高兴,也不让孩子叫我阿姨了,改叫姐姐,还跟孩子说‘这姐姐是学画画的,还是留学生,你们跟姐姐合张影吧。”得,收获了一对小粉丝!

  “小四爷”有个愿望 穿着工服拍婚纱

  北京小伙儿石垒是“八零后”,被称为“小四爷”。在当“小四爷”之前,石垒干过挺多工作, “我最早是吹萨克斯的,就在后海酒吧演奏。后来当了五年演员,之后又到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我的业余生活是雕刻。”石垒跟记者历数着自己的工作经历,在记者听来,每一项都跟“后海小八爷”这工作完全不搭。

  为什么想来当车工?石垒很认真地说:“因为喜欢后海,还有老北京的文化。”和很多北京孩子一样,后海对于石垒是游戏的天堂,这里充满着他们儿时最美好的回忆。长大后的石垒并没有离开后海,在后海酒吧吹萨克斯的那段时间让他更感受到这里的魅力,所以当得知后海要招聘“小八爷”的时候,石垒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石垒的第一位游客是自己的女朋友,“我女朋友挺支持我来当车工,所以在我正式上岗前一天特意拉着她闺蜜来坐我的车。”虽然从小对后海不陌生,但要讲好老北京文化,这位“八零后”大男孩还得下些功夫,必须利用休息时间把胡同游讲解词全部背下来。这时,女朋友成了他的第一位听众,也是一位严格的考官,石垒说:“背词儿背到最后,只要我哪儿说错,或者背不上来,我女朋友都能帮我接下句了。”

  石垒并不满足于将“老八爷”们留下的讲解词背熟、“吃”透,他还有自己的想法。他举例说:“很多游客对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脚印’很感兴趣,这时候我就会加入对北京中轴线、北京奥运会的讲解。”

  “小四爷”有个愿望,就是穿上“后海八爷”这身中式工装,带着女朋友骑着黄包车拍婚纱照,这一定是一个与众不同、但令人难忘的经历。

  专家看法

  “后海八爷”应可持续发展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招聘“后海小八爷”有益于发展什刹海旅游,“发展旅游业应该有跨界的思维,兼职从事胡同游对于海归们来说可能是体验生活,增加生活的阅历,但是对于什刹海旅游来说则是树立品牌、塑造形象、增加旅游收入。高学历的年轻人增加了胡同游的文化含量,而海归们更了解外国游客的旅游需求。”不过刘思敏提醒说,打造“后海小八爷”这块儿招牌绝不能是作秀,“小八爷”们必须深入胡同、了解胡同的文化,给国内外游客以最准确、最真挚的讲解,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同时认为,这将对普通胡同游车夫也起到示范作用,“他们会明白,只有这样向游客讲解你才能挣到钱,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从而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达到规范胡同游的目的。”刘思敏认为,要让“后海八爷”屹立不衰应该有可持续发展的方案,“胡同游是相对高端的旅游项目,谁来当胡同游车夫我觉得都不掉价。另外一方面需要考虑的是,车工们通过这份工作能不能挣到钱,能不能得到游客们的欢迎,让他有成就感,只有这样的胡同游才能持久。”

  记者手记

  “后海八爷”们还应该再多些

  “我可跟你说啊,要是你写的报道让三爷看上去‘眼熟’,那三爷以后再也不见你了。”采访快结束时,三爷李永浮“警告“我。我原以为他指抄袭稿件,便立马跟他保证:”三爷您放心,我的职业道德不允许我这么干。”谁知他大手一挥,慢悠悠地说:“我不是指这个。”“那您指什么?”三爷严肃地说:“为什么要推‘后海八爷’?要推‘小八爷’?这是要让老北京文化传承下去,而不能让那些不热爱这份工作、不热爱后海的人把这里讲‘坏’了。”

  李永浮是位性情中人,在采访中他用很长时间向我回忆“老八爷”的故事,回忆那些留在他记忆里的游客,这于他或许是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从小生活的后海,如果说刚开始蹬三轮是为了养家糊口,那么现在“后海八爷”蹬车是忘不了北京的这段历史,用李永浮的话来说:“传承文化,这是‘后海八爷’的使命。”

  从徐勇开创第一代胡同游至今,后海胡同游已经走过28年。不能回避的是,随着胡同游蜚声海内外,尽管后海胡同游实行特许经营多年,但一些瞎说历史的胡同游车工仍然混迹其中,让原本充满着京味儿文化的胡同游变了味儿,车工主动向游客讨要小费、游客投诉等问题依然出现。李永浮说,“老八爷“带出来的徒弟严禁讨要小费,“如果游客主动给你小费,这说明人家认可你的服务,说明你有能耐,但去讨小费的事‘后海八爷’不能干。”

  今天,“后海八爷”、“后海小八爷”满打满算,能出车的也就11位,对于庞大的游客市场,“八爷”们的数量显然太少了。记者了解到,未来“后海八爷”这块金字招牌可能还要扩容,只要是热爱北京、热爱北京文化的人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训,都有机会参与到“后海八爷”队伍中,成为讲北京故事的人。

责任编辑: 修己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