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河南科技大学"心系三农"社会实践团来到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红里村进行有关惠民政策、扶贫项目的实施落实情况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调研。
生活是一位奇特的智者,它总是以独特方式告诉我们发人深省的道理;经历是一杯久酿的美酒,它总是经过多件事的发酵带给我们回味无穷的醇香。暑期社会实践的体验,虽只是我们两万多日子中的一小部分,但却让我们明白珍惜拥有,感恩帮助,所想不一定等于现实,所感定要铭记于心,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进入村落初始,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道路,不算现代化,但整齐林立的小平房,修葺不错的小学和幼儿园,车窗外的景象让我们有些微微的诧异——现在的贫困村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了?
下午包村干部赵拴伟带我们走访了贫困户。这一路上,不断更迭的景象,慢慢构建了我们脑中红里村的全貌,也渐渐加深了我们对红里村的认识,原来村里的情况远没有我们想象的乐观。
头上的白发,脸上的皱纹,松弛的皮肤,清晰可见的肋骨,关节粗大的双手,赤裸的双脚,这些特征似乎都是贫困户的写照。我们手里拿了几张纸,这看似轻飘飘的东西,对村民而言是及重的分量,在纸上签上他们的名字,就可以得到国家三千元的补助了。签字时,他们大都双手紧紧握着笔杆,颤抖地一笔一划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在红里村,残疾人不占少数。有些村民娶不上媳妇就娶了外面或多或少有些病症的人;有的村民家里有几个小孩,但生活拮据,有的孩子本有十多岁的年龄却只有几岁的体格,虽国家有减免有补助,但父亲生病只得辍学在家,照顾父母弟妹。大多贫困户的家更像是无人居住的老屋,废弃的风车,角落的垃圾堆,石头砌起的灶台,几块木板拼凑的桌椅板凳,房梁门角的蜘蛛网。这时我们才明白,原来现实和我们之前的预想不一样,原来《落泪是金》中的景象不是写的上世纪80、90年代,原来真正的贫困是这样,原来我们真的很幸福。
这种景象也让我想起了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中的一个片段,片中的西藏扶贫故事、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发生在拉萨市达孜县扎西岗村的感人故事,罗桑旦达一家因为舍不得家里的土地,一直拒绝搬迁,这让党支部第一书记洛措犯了难。一次次地尝试、说服,终于,罗桑旦达露出了笑脸,同意搬迁。扎西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洛措表示: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富裕,那个时候我就更放心一点!这一刻,我相信,洛措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红里村的走访调研也让我们明白:对于扶贫来说,真正存在的问题决不能被忽视。团队发现村中贫富差距较大,"扶贫"的同时需要"扶懒",贫困户评选条件不明晰,项目实施存在一定漏洞。由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导致个别贫困户评选欠妥,政策落实难以到位。扶贫政策落实还需进一步努力,扶贫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扶贫相关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开展。
其实对于贫困户而言,给予他们金钱上的支撑,远不如教会他们如何使自己脱贫,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从根本做起,改变贫困户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挣钱养家,扶贫先扶志,只有让贫困群众有尊严,才能够更激发他们的斗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脱贫致富。
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即扶贫需要改变对贫困的固有观念,给贫困户极大的脱贫信心,让贫困户有志气、有勇气脱贫。扶智即给贫困户技术和知识上的支持,靠知识技术改变命运,而非一股蛮力和抱怨。脱贫路上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贫困户的自强意识!
扶贫攻坚战是一场全民之战,我们在这场战役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祖国正在强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最佳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