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联组讨论会。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篇幅强调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内容。两会上,“优化营商环境”也成为了热度极高的词汇。
多名市人大代表提出,优化营商环境,也需要解决企业“关门难”等问题。对此,相关部门表示,今年,北京将出台企业注销便利化意见,推广“简易注销”。同时,北京还通过“大数据”梳理了100个企业、市民办事的高频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或者“最多跑一次”。
代表建议“开关企业应同样便捷”
有官方数据显示,在国内,企业办理注销手续的平均期限是4个月。正在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注销难”也得到了多名代表的关注。
市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红宇提出,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办证快的问题,也不只是为了开办速度快,她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关门和清算还是非常艰难。
刘红宇代表介绍,企业注销时在服务大厅办手续要楼上楼下跑,甚至还有一些事项需要到原单位盖章签字。“我认为,优化营商环境,就要解决‘关门难’。”刘红宇代表提出,政府提升服务,让企业开办缩短了多少天,也应该公布让企业注销时间缩短了多少天、有多么便捷。
记者了解到,今年,对于企业的退出,北京将加快企业开办“e窗通”平台建设,出台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意见,扩大简易注销范围,优化企业退出机制。
百件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
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王军介绍,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政务服务工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指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六七八九十”。其中,“6”指的是企业群众办事提供的材料减少60%以上;“7”指的是70%的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办理;“8”指的是80%的政务服务事项在综合大厅办理;“9”指的是90%的政务服务事项由“网上可办”向“全程通办”深化;“10”指的是100个企业、市民办事的高频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或“最多跑一次”。
对于100个高频事项,王军介绍,据统计,企业市民办理的各类事项频次差别很大,有的办理量一年高达几十万次,有的仅有几次。
高频事项指的就是办理频次多的事项,这类事项涉及面广,解决得好受益的人多,企业市民获得感强。为此,今年北京继续把高频事项的简化办理作为工作重点,各级都要明确高频事项清单,按照“最多跑一次”或者“一次不用跑”的要求,一项一项地加以解决。
据悉,高频事项“前十名”中,市文化和旅游局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团队名单表审核”事项,去年办理了80多万件。市生态环境局的“转让放射性同位素批准”事项,去年有1.6万件。近几年北京持续进行审批改革,这些事项中部分已经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甚至全程网上办理。
■ 焦点
民企拿项目困难怎么办?
加大政府采购项目支持,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常委、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晓军提出,去年民营企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困难,一个现象是拿项目非常困难,只能用PPP方式,同时,低价竞标、恶性竞争比较严重。
市人大代表、北京海绵城市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中春在发言中提到了“准入不准营的问题”,认为如果要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就要更多从小微企业角度考虑问题。
对此,市财政局局长吴素芳介绍,北京将加大政府采购项目的支持,每年政府采购资金有600多亿,货物、工程、服务三个领域中,小微企业中标金额是500多亿,占比85%左右。这项政策还将持续下去。在积极财政政策方面,2018年北京较大幅度降低了财政收入的增幅,从前年增幅的6.5%降低到4%,支岀增幅则控制在22%,可以说是微增长。下一步,将加强政策研究,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对政策不了解怎么办?
4000余条政策导航已推出,要发挥好商会作用
还有市人大代表反映对政策不了解。市人大代表、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北京丰顺工贸集团董事长安钟岩提出,“很多部门合并了,有时候不知道到哪儿去找”。
市人大代表、北京海龙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鹏表示,制度建设要可预期,法制宣传要加强,企业有大量普法需求,她建议打消基层法院普法宣传的顾虑。同时,建议通过科技手段降低政策执行的复杂程度,比如个税申报系统就运用了人脸识别技术。
据悉,为了企业更好地获取政策,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梳理了全市的相关政策,并在首都之窗网站推出了政策导航栏目,目前已经梳理出4000多条,供企业查询。同时,也要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
建议1 公平竞争审查纳入政绩考核
市人大代表、国务院反垄断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黄勇建议,北京应该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纳入行政绩效考核,常态化进行公平竞争审查。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国务院2016年确立的制度,旨在规范政府有关行为,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逐步清理废除妨害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截至去年12月上旬,北京市已对5万余份文件进行了公平竞争审查,部分文件修改或废止。黄勇提出,目前北京公平竞争审查存在协调难度大、审查任务重、激励约束缺失等问题,他建议由市级主要领导亲自主抓落实,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纳入行政绩效考核,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的常态化,并建立统一的第三方评估制度。
建议2 为市场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吉罗洪表示,目前要做的是广泛了解市场需求,多听各方意见,尤其是针对营商环境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来下功夫;同时要加快政策落地,让个人、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有切实的感受。
他提出,法院在营商环境改善方面也承担着很重要的职责,在完善立法的同时,现有法律要认真执行到位。因为营商环境是大环境,它包括很多小环境,比如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而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法治环境,如果法治环境好了可以让市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有稳定预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建议3 对有潜力企业慎用羁押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商会)副会长陈雪峰认为,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悬而未决。
陈雪峰建议,金融机构对本身具备一定优质资产且产品市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贷款展期、直接续贷、短期内减免复利、滞纳金等精准措施,保证企业短期资金流畅通,助力企业平稳过渡。
同时,对上述类型的民营企业,依法慎用羁押性强制措施和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保护和激发民营企业依靠自身经营努力,履行市场契约,维护信用体系,持续增强转型的内生动力。
建议4 建专门机构统筹企业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提出,对于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北京市绝大多数部门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少数地方和少数部门,依然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李志起认为,北京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经验,例如香港就建立了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门机构,对行政管理全周期提出优化原则和建议。由市工商联等部门统筹,将民企的意见建议提交给统筹部门,确认相关权责部门后,移交相关部门办理。
建议5 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优化
市人大代表、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建岳建议,随着跨省投资增多,北京应带动周边地区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发展更加顺利。朱建岳介绍,他在日常执业中,常遇到不同省份营商环境不同所带来的“落差”,“北京的企业去周边省份投资,有的不让投资,有的一开始以各种优惠招商引资,但进入之后政策变化,环境变得不利”。
他提出,京津冀要协同发展,司法保障、公权力文明程度也要同步跟上,北京作为首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带动周边省份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