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惠州潼湖科技小镇正式开园,英唐智控等27家国内外科技企业和创新载体集中进驻。随着广深港高铁、珠港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朝着深度融合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珠江东岸,同属大湾区的惠州同步开通了直达香港的高铁,推动与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惠州市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多种方式集聚了国内外大量创新资源,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了一批高成长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惠州结合自身的地域特征和产业优势,正在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以更大的力度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端项目等创新资源,打造惠州特色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完善机制
推动全面创新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首先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构建一套创新政策体系。为此,惠州近年来制定并完善了“惠28条”“惠42条”等一系列创新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出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意见和“1+6+N”系列创新政策文件,科学规划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政策先行、试验先导、创新先成的示范区。同时,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到去年底,惠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9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1.16%,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同时,围绕智能制造、无人机、互联网、新能源等领域,建成了14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了77家企业,并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技术难题。惠州还建成了广东首个北斗开放实验室,借此打造国内北斗安全试验认证基地,推动北斗应用及产业发展。
今年3月,惠州企业亿纬锂能获得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该公司时隔9年再次获得这一殊荣。而在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中,惠州有6家企业获得优秀奖,创下惠州的最高纪录。截至今年8月,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2.53件,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申请量达638件。
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与此同时,惠州还大力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目前已建成众创空间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2家,拥有孵化面积1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105家。借此打造了“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链条,以孵化出更多高新技术企业。
近日召开的惠州市委第十一届六次会议提出,既要以战略眼光抓“大象型”“狮子型”的大项目,也要让“羚羊型”企业全面生长,催生新动能、着眼高成长、聚焦创新型,培育出更多的“瞪羚企业”,从而形成支撑发展的强劲动力。
早在2015年,仲恺高新区就启动了“瞪羚企业”的评选,有39家企业入选。今年,东江科技园启动了“瞪羚汇”倍增计划,将拿出2000万元对“瞪羚企业”进行扶持。
在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正是从广深等地引进项目培养起来的。根据仲恺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统计,去年该中心在深圳接洽了50多个项目。按照计划,今年在深圳接洽走访的优质项目不少于60个。
从深圳引进的赢合科技,2015年即成为国内首家能够提供整套锂电池设备生产线的企业。其锂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项目投产后,可以把设备就近供给亿纬锂能、德赛、TCL等电池生产企业。
打造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惠州结合自身基础进行布局,把新能源产业当作未来发展的重点,打造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借此,惠州争取率先实现该领域的突围和领跑,并将这一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从发展基础来看,惠州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风电、光伏发电、地热能等方面潜力大,正形成从动力电池到新能源整车生产及推广的产业链。目前,惠州正在推进“两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即“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它们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集约1500名科学人才到惠州开展科学研究,跨越式提升惠州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
除此以外,惠州还在谋划建设现代物理与清洁能源实验室,以它和“两大科学装置”为基础,惠州有望占领能源科技创新领域的制高点。接下来,惠州将依托重大能源项目布局沿海清洁能源产业带和沿江新能源产业带,引导重大能源科技成果到能源产业基地落户转化或开展应用示范,鼓励能源领域科技人员和团队在惠州创新创业,打造新能源创业园和节能示范园。
目前,惠州正在梳理完善“1+6+N”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政策文件,加快形成连接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军民融合、产业化等创新链各个环节,覆盖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各个方面的政策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推动惠州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