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运转井然有序,技术人员正在为最新的半导体产品生产忙碌……
陕西西安,高新区三星半导体研究所里,近400人的研发团队正夜以继日地进行高端闪存芯片技术攻关……
苏州和西安,相隔1000多公里、风格迥异的两座城市,却同是三星在华尖端产业链的“链上”城市。
近年来,三星紧随中国市场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截至2018年底,三星在华累计投资349亿美元,其中228亿美元为2013年以来新增投资,在华尖端产业投资比重从13%增至55%。产业布局和投资流向的转变清晰勾勒出三星自我转型升级、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赋予了三星融入中国、发展自身的重要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三星也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三星大中华区总裁黄得圭说。
尖端科技打造产业集群
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布局深度调整,中国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三星也把助推在华产业升级、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确立为核心目标。
2012年,三星在中国投资的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江苏苏州开工,这是国内首个外商投资控股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项目。
位于苏州工业园的三星生产车间内,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令人大开眼界:机器设备“精准利索”,电脑程序化监控“耳聪目明”,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电脑便可操控自动化生产机器人……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成奉介绍:“自2013年投产以来,液晶8.5代线工厂不仅提供了高品质显示产品,还促进了苏州工业园形成高端LCD产业集群,在中国液晶产业走向高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天津是三星入华最早的落脚点之一,天津的区域优势及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对三星在华业务的起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8年,三星在天津做了一个“加减法”:主动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同时大力加码高新产业领域的投资,新增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和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高端制造项目。其中,MLCC工厂预计今年底建成,届时天津将成为三星电机在海外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为全球范围内的手机、电脑、汽车电子等设备提供基础电子元器件,极大提升天津地区电子产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在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加码投资的同时,不断加大对高科技领域研发力度,目前,三星在华设立研究所数量已达7家,共有超过5000名研发人员专注半导体、通信、软件等领域技术。
落户项目引发“磁场效应”
响应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三星将投资方向也延伸到中西部,西安则是三星在中西部地区的首选。
2012年,三星在西安投资100亿美元引入了高端V-Nand存储芯片项目,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电子类外商投资项目;2014年5月,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实现量产,生产的存储芯片V-Nand在此完成封装、测试等环节,标志着三星在西安高新区形成半导体全业态生产格局,带动上百家配套企业入驻;2018年3月,三星(中国)半导体存储芯片二期项目在西安正式开工,一条更高集成度的闪存芯片生产线将在此建设。
三星的落户引发“磁场效应”,西安高新区的三星西安半导体工厂周边,包括日本住友、华讯微电子等一批国内外配套企业纷纷布局设厂,一个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及系统应用的千亿级产业群在此聚集。
“向高看齐、往尖倾斜”,随着中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星对华投资项目量质齐增,体现了对市场动向的精准把握,也体现了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
求新求变提供优质产品
中国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包括三星在内的跨国企业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个机遇怎么抓?求新、求变,发力输出尖端科技产品和应用,这是三星的回答。
仅用时3个月,三星电子就于业内首发与中国本土品牌小米合作开发的最新手机图像传感器,将手机像素从6400万一下提升到1.08亿,实现了手机摄影画质的再突破,预计在8月底正式量产,将成为包括小米等品牌手机的重要升级配件。据了解,这一新款手机图像传感器除了能实现超高清摄影,还能自动修正亮度,让“随手拍”拥有“专业照”画质。
2013年,在4G技术刚刚实现商用化时,三星就提前布局,开始研发5G技术;2018年,三星发布适用于5G标准的通信芯片Exynos调制解调器5100,推动了5G商用化进程;2019年8月,三星推出最新款Galaxy Note10系列的5G手机。
从人工智能、物联网到柔性屏、8K电视,再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三星在前沿科技领域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同时不断追加在中国的尖端产业投资,持续为中国消费者和中国企业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秉持‘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目标,三星在过去27年里扎根中国、融入中国。”黄得圭表示,“未来,三星会继续通过科技突破和高科技产品,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美好生活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不断顺应中国市场发展变化,加强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