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经过3年时间,“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全面铺开,并进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阶段。截至2018年11月,全国共建立“扫黄打非”基层站点51万余个,先后创建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两批次400个。“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建设全面开花结果,基层“扫黄打非”工作在团结鼓舞人民群众、抵御有害思想和文化侵袭、维护未成年人文化权益、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巩固基层宣传思想阵地等多方面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当走进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和平社区、龙泉驿区洛带镇,或走访上海市徐汇区启明居委会、金山区朱泾镇、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码头等“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点,人们会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将“扫黄打非”工作与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综治工作、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等工作相结合。依托基层现有平台,让“黄”“非”现象在群众生活空间里一露头就被发现,并被即时处置或上报立案。群众真切感受到原来身边这些涉“黄”涉“非”的不法活动真的有人管、马上办了。
在大大小小的街道社区、乡镇里,“扫黄打非”进基层后,统一纳入当地综治网格化管理,“扫黄打非”成为网格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如四川在城乡划分基层“扫黄打非”管理网格6万余个,已配备网格员近7.2万名。有4000多个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在电视遥控器上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一键报警。今年以来,河南、广东、山西、北京、辽宁、宁夏等省(区、市)都建立起了基层“扫黄打非”管理网格,将辖区内的企业、学校、书店等重点场所和车站、闹市广场、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的重点部位“一网揽尽”。浙江、甘肃等地还将“扫黄打非”管理模块嵌入综治监管网络平台,借助大数据实现基层“扫黄打非”管理全覆盖、自动化、科学化。
进基层工作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群众参与“扫黄打非”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如江西、安徽、河北、湖北、湖南等地,通过成立“扫黄打非”妈妈工作队、“五老”义务监督员、“扫黄打非”小志愿者等队伍,形成全民参与“扫黄打非”工作的生动局面,基层文化环境日益清朗健康。
基层文化安全隐患问题发现难、查处难的情况从而大力缓解。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浙江、江苏、湖北、广东、北京、上海等省市基层群众举报的涉“黄”涉“非”线索同比上升均超10%,由此破获了一批案件。
“护苗”专项行动在基层更加有了着力点。全国各地基层站点直接面向少年儿童开展“护苗”宣传教育,并进一步推动“扫黄打非”进校园,引导学校把“扫黄打非”相关内容纳入年度学校工作要点,纳入日常教学管理规范,纳入学生行为准则,促使师生拒绝盗版、自觉购买使用正版教材教辅,安全上网、拒绝网络不良内容,在校园中营造远离、抵制有害出版物和信息,倡导绿色阅读、文明上网的氛围。
各地突出地方特色,将“扫黄打非”进基层宣传与本地文化弘扬有机融合。山东将“扫黄打非”作为护航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实施“儒家文化进农家工程”。湖南、云南等地均开展“进基层”主题宣传活动,拍摄公益宣传片,通过农村电影放映在全省2万余个行政村进行播映。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目前“扫黄打非”进基层已成为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的一项重点基础性工作,可以说是全面开花结果。通过抓“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网络”主线,推进人员力量、执法监管、宣传教育进基层,延伸“扫黄打非”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景区等多个领域,密织基层治理网络,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有效发挥“扫黄打非”在基层的工作成效,有力稳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